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中国古人的这种认识是很有价值的。它表明,当两种文明或多种文明之间因某些原因出现矛盾,甚至发生冲突时,人们不应该简单地怪罪某种文明有问题,而应该意识到可能是文明存在形式之间的关系有问题。换句话说,文明的冲突,并不意味着冲突的某一方缺乏存在的合理性。在现实中,人们常常把世界的不和谐归罪于矛盾体的某一个方面(如某一个群体),也常常以打压乃至消灭对方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很少有人(或政治团体)从自身寻找问题,其结果,矛盾不但不能得以合理解决,还往往使矛盾加剧。这种认识其实是比较片面的。正像泰卦和否卦的例子一样,存在体的不和谐,往往主要是因为结构不合理,关系不协调,而只要能够理顺各种关系,使矛盾体的各个方面都处于有秩序、安分位的合理状态,整个世界就会像一首优美的格律诗,既有规矩可循,又能各尽情怀。

  三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对合理性的追求是人类精神的本质再现。几千年来,人类也正是在不断战胜邪恶、避免灾难的艰苦努力中谋求着合理的存在方式。因此,和谐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现的,这个过程最大的特点是《周易》所谓的“与时偕行”。“与时偕行”亦即“因时而变”。“变”,是为了变其“穷”,实现“通”,并进而达到“久”。“穷”是穷途末路,即不和谐;“变”是突破不和谐;“通”是和谐;“久”则是因和谐而持久。在这里,“变”是十分关键的,所以孔子赞美《周易》特别突出一个“变”字,认为“《易》之为书也……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1](《系辞》)。
“唯变所适”,并非没有条件,“变”的条件是“时”,《周易》称之为“变通趣时”。有了“时”的因素,也就意味着和谐的相对性,以及和谐构建的阶段性和长期性。例如,《周易》第六十三卦是既济,这一卦是六十四卦中阴阳搭配最合理的一卦,《周易》用它来表示“已经完成”。但《周易》并没有把这样一个象征高度和谐的卦作为《周易》的最后一卦,而是在既济卦之后,又安排了一个未济卦,以预示事物的发展、和谐的建构永远不会停止,“完成”只是相对的,到达新的终点同时也就是新的起点。
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1](《既济·彖传》)。
既济卦,下离上坎,初九与六四,六二与九五,九三与上六,阴阳的搭配十分合理,但《彖传》却说“其道穷也”。为什么一个阴阳搭配最合理的卦,却是“其道穷”呢?从《彖传》可知,“其道穷”的原因是“终止则乱”。也就是说,如果停止下来则必然大乱。关于这一点,《系辞传》下面的一段话可以说是最好的注脚:
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1](《系辞》)。
对于这段话,已故著名易学家金景芳有一个很好的注释,他说,“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是指当乾坤两卦排列在六十四卦之首时,《易》,即六十四卦的变化发展已经存在里边了。而“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则是针对着六十四卦中的最后两卦既济与未济说的。既济“刚柔正而位当”,指乾坤的变化发展达到了平衡,而一旦达到平衡,也“就等于乾坤毁了”,也就是说,矛盾既已解决,相关的变化发展也就告一段落。而变化发展的停止是很可怕的,所以,《周易》认为,既济之后还必须有一个未济,用《序卦传》的话说就是“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3](P4-5)。未济的卦象与既济正好相反,《周易》以此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永无止期。
中国古人的这一认识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其一,绝对的平衡、和谐就意味着发展的停止。因此,“完成”只是相对的,达至终点同时也就是新的起点。其二,和谐是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时变”中不断实现的,没有一劳永逸的和谐。就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言,《周易》的这一思想表明,无论遇到任何问题,人类都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因时而变,变通趋时,与时偕行。这样一个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自我调适,不断顺应社会历史和自然变化的过程。

  四

  《易传》讲“变”,首重阴阳相交,如说:“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1](《屯·彖传》),在《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序中,屯卦紧随乾、坤之后,排在第三位。这里的“刚柔”既指乾坤,亦指阴阳。就筮法说,“交”是乾、坤之外的其他杂卦产生和存在的基本前提,如《说卦传》:“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意思是说,阴与阳(乾坤)互求,阳求阴得三男,阴求阳得三女。这里虽然是讨论八卦的生成,实则道出了六十四卦形成和存在的基本原理。而就宇宙的普遍法则说,“交”也可以看作是万事万物生成和存在的基本前提。
阴阳相交,必然相感。《咸·彖传》:
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咸卦下艮上兑,按照《说卦传》的意思,兑为少女,艮为少男,所以谓之“男下女”。咸卦的“男下女”与《泰》卦天地相交的道理一样,在相交的基础上,“二气感应以相与”。“相与”即相互亲近,也就是阴阳二气交互亲感,交互作用。相交相感,就会有变化;有变化,就有“生”:
刚柔始交而难生[1](《屯·彖传》)。
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1](《系辞》)。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万物之始生也[1](《序卦传》)。
在这些材料中,“生”与“变”乃一体之两面,“刚柔始交”而成屯,屯卦是阴阳刚柔摩荡的结果。所以,“刚柔始交而难生”的“生”字,既有变义,又有生义,可以说变就是生,生就是变。“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则更加明显地表明了阴阳、刚柔交感化生的普遍道理。
“生”,实际上也就是《周易》所谓的“变”而“通”,由于“生生”,所以才可以变而通,通而久,此即“生生之谓易”。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时偕行、因时而变,蕴涵了生机无限的意思。而和谐的本质,也恰恰在于使矛盾体中的无限生机得到保持和释放。可以说,“生生”最能体现矛盾的和谐统一体所具有的本质功能。可见,和谐的本质就是“生生”,它表明,和谐不仅能使矛盾各方面在统一体中得到最佳的存在方式,同时还能使矛盾统一体获得保持和释放生命力的最佳结构形式。
《周易》的这一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启示我们,构建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就是要让每一种文明存在形式都焕发出其应有的生机,使每一种文明存在形式中所蕴涵的无限生机都充分释放出来。因此,世界的和谐即意味着人类最佳存在方式的实现,意味着人类的生机无限,意味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五

  和谐的本质是“生生”,而宇宙的本质则是和谐,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讲和谐并不单单局限于人类社会,还特别重视宇宙的大和谐。宇宙的大和谐,就是天、地、人的和谐,也就是自然、社会、人类三者之间的和谐。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1](《说卦传》)。
天道、地道、人道,被称为“三才”之道。其中,天道的特点是阴阳,地道的特点是刚柔,人道的特点是仁义。这表明,天、地、人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因为都遵从于“道”,所以在“道”的层面上,三者又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成互补性,这是宇宙大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周易》把这种宇宙大和谐的构建称之为“天地设位,圣人成能”。“设位”,是自然的本质;“成能”,是人类的本质。“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就是顺应自然界的法则,参与自然界的变化过程,亦即“顺乎天而应乎人”。
不难看出,《周易》讲宇宙的大和谐,首先强调的是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观念。以此为前提,《周易》一方面重视人要“崇效天,卑法地”,努力在“天道”与“人道”之间寻求内在同一性,通过认识和效法天道,从中汲取教益,引伸出人事所遵循的原则;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分别人道与天道的不同,强调人在自然面前应积极主动,参赞天地的大化流行;同时又特别重视从中正和谐的立场调适天人关系,追求宇宙的和谐。这样就能真正达到“乐天知命故不忧”的天人合一境界。达到了这种境界,便可以实现天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1](《乾·文言传》)。
“先天”,即先于天时的变化而行事;“后天”,即在天时变化之后行事。也就是说,只要掌握了道,其德行就能与天地、日月、鬼神的变化相一致,也就能预测天时,顺时而动,从而达到天、地、人三者之间的整体和谐。这种整体和谐,就是《周易》所谓的“保合太和”。
中国古人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危机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各种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也往往是由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而造成的。例如,20世纪后半叶以来,美国的每次对外战争几乎都主要是基于其能源战略的考虑,虽然打着推行民主的冠冕堂皇的旗号。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崛起,资源的紧张将不言而喻,争夺资源又将成为世界各个政治利益集团绞尽脑汁的大问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人类如果不能发忧患之心,防患于未然,其结果将是无法预测的。而《周易》的阴阳说,既重视天人和合,又重视协和万邦,对于人类思考当前所面临的诸多危机很有启发意义,其历久弥新的伟大智慧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永续文明的理论基础之一。
总之,《周易》的阴阳说强调,阴阳的矛盾是和谐得以建立的前提,阴阳的和谐是对合理性的一种追求,阴阳和谐的实现是一个与时偕行的过程,阴阳和谐的本质在于使矛盾体中的无限生机得到保持和释放,从而天人和,万邦和,最终达到宇宙的大和谐。这些思想对于今天反思与前瞻人类文明的走向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它表明,文明的冲突并不意味着冲突的某一方缺乏存在的合理性;而单边主义会因为过于消耗合理存在的基础而走向穷途末路。所以,人类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因时而变,变通趋时,不断调适自我,以顺应社会历史和自然的变化,谋求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使人类各种文明存在形式中所蕴涵的无限生机合理地释放出来,并最终实现整个人类社会和宇宙的大和谐。(来源:《河北学刊》 作者:杨庆中)

  参考文献:
[1]郭彧.中华经典藏书: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金景芳,吕绍纲.周易诠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