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是乐于奉献的好榜样
周恩义常说:“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只讲奉献,不图回报。他每年都抽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基层搞调研,联系群众,准确把握群众期待,努力实现群众愿望,从群众中汲取智慧、获得力量,在群众中树立起新时期基层宣传干部的良好形象。
1994年冬天,周恩义骑着自行车到裴家村调研,发现村支书裴昌学愁眉苦脸,连忙问起原因。裴昌学说:“农村水稻丰收了,可农民家中的大米却卖不出去。这么多粮食老在家里堆着换不回来钱,老百姓都没心思过年,我这个支书束手无策,着急上火啊。”周恩义当场表态:“老百姓是咱们的衣食父母,百姓的事就是我们干部的事。放心吧,我来想办法。”说完,他骑上破旧的自行车,顶着寒风跑了4次邮局,向他在部队时的驻地内蒙古巴林右旗巴林石矿、美术公司等单位连发9封电报,请老朋友帮忙。最后一封电报拍过去第5天,两台大挂车急匆匆开进了村,村民的12万公斤大米以每市斤高于市场2分钱的价格卖了出去。村民们喜出望外,交口称赞:“周部长可帮了我们大忙了。”“周恩义是咱百姓的贴心人”。
赵家村是个特殊的村落,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它成了“城中村”。城市在长大,耕地在减少,村民要变成市民,出路在何方?1993年,周恩义主动来到赵家村蹲点,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根据赵家村的实际,结合发达地区经验,给村里出了三条计:“发展路边经济带,引领农民包商网,转移剩余劳动力。”接着又结合华西村经验,提出建设“赵家新村”。这几条计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可谓惊人之语。在他的鼓励下,支书崔再仁、主任张国荣带领村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几年时间,建起闻名遐迩的“瀚新花园”,率先进入全市第一批小康村、第一批文明村行列,成为全市第一个亿元村。现在赵家村有事,村民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们的“高参”周恩义。
周恩义曾先后与3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东跃村的朱景武因肠道疾病做过大手术,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一贫如洗,住在别人家的仓库里。周恩义就自己掏腰包拿出三千元钱,协调乡党委、政府和村里给予帮助,为朱家盖上了新房。然后又给他们出主意,协调区民政部门出资,帮助朱家办起建材店,过上好日子。朱景武致富后,总想请周恩义吃顿饭或是送点东西表达谢意,都被周恩义谢绝了。后来,朱景武想到了一个“报恩”的办法:请周恩义给他找个贫困户。他说:“您帮我们脱了贫,我们也要帮助帮助别人。”
2012年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大年之日,陈屯村的大街小巷鞭炮声此起彼伏,周恩义带着儿子周雷、儿媳张放和7岁的孙子周炜强,抬着大米、豆油、黄花鱼,拿着干果、糖果、对联,来到他的帮扶对子、72岁的张素兰家,一家人欢欢喜喜地贴上对联后,周恩义照旧送给张大姐500元钱。张大姐说:“老周啊,你都退休了,就别来了。”周恩义把儿子、孙子拉到她跟前,诚恳地说:“大姐,我人虽然退休了,但是扶贫的责任不能退。等到有一天我走不动了,我的儿子、孙子会接着照顾您。”
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是工作创新的好榜样
周恩义有很多被广为流传的“名言”,其中最有名的,是“围绕中心转,帮忙不添乱,服务不吃饭”、“要有主动性,不能有惰性;要有创造性,才有先进性”。工作中,他大胆探索、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了使宣传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周恩义把帮助农民致富当做头号工程,提出培养政治理论加致富技能的新型党员,每年拿出详尽计划,组织农村党员进行理论、技能培训。他精心挑选致富课题,走遍全市所有的种植养殖基地为农民选项目,带领全区300多名农民代表和村民组长以上干部走出去参观学习。他亲自上门邀请高级农艺师王京平、养河蟹专家曹景方等各方面专家,为农民上课传授技术。一次办河蟹培训班,一位农民听到高兴处,情不自禁地喊道:“我知道我的螃蟹怎么没的了,原来是叫蛤蟆给吃了!这个班,是咱农民的致富班呀!”
周恩义不断研究、创造新的理论培训方式。每次党员理论培训前,他都带着部里的同志深入到城市社区和农村田间地头,征求党员的意见,商讨培训的内容,了解百姓所需。回到部里,他把理论变成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认真备课。培训时,他亲自讲党的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由于内容针对性强,方式如同拉家常,农村党员听得津津有味,培训班的规模越办越大。培训班每次开课,不仅党员争先恐后,群众也踊跃参加,教室里挤得水泄不通,走廊里也站满了人。群众为此编了套顺口溜:“理论变成家常话,党的政策传万家”。10年间,共办培训班240多班次,培训党员达2万多人次。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党的基本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是新时期党委理论学习的基本要求。区委中心组学习前,周恩义带着部里的同志深入基层,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报告,呈报区委,使中心组学习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他确立的“围绕农民增收,发展高效农业”的学习课题,使区委区政府及时作出农业结构调整10条规定,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这种“宣传部立题、中心组学习、书记会讨论、常委会决策”的做法给全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近10年来,区委区政府做出了建立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园、打造石化产业园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取得了五年经济翻两番,全省城区综合经济考核第六、城市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连续6年全省第一的佳绩。
2003年,兴隆台区策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当时有人认为盘锦文化底蕴薄,发展文化产业如同沙地建塔。周恩义坚定地认为,把文化作为产业来经营,打辽河文化品牌,是迟早的事。他积极参加文化产业园的筹建,建议以提供调转工作关系、安家住房补贴、免费使用工作室等优惠条件吸引外地艺术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11位中国美协会员、国内知名画家落户辽河文化产业园,组建了“辽河画院”。
2004年,为打造辽河文化品牌,他带领以22位画家为主的队伍,进行辽河文化探源。他白天带领画家考察、作画,给画家讲解辽河文化,晚上捧着郭达顺的《龙出辽河源》进行“充电”。每天高强度的跋涉,他的旧伤复发,左膝关节肿得老高,他咬牙坚持到最后。探源队历时一个多月,横跨辽宁、吉林、内蒙、河北4省17个地市,行程6700多公里,激发了画家们的创作灵感。在接着举办的全国第十届美术展、深圳国际文化产品博览会上,辽河画院的画家们摘金夺银,掀起一股辽河文化热,震动了国内画坛,“辽河画派”风生水起。辽河文化产业园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高度评价。如今,辽河文化产业园已经形成会展、书画艺术品交易、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成为首批“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辽河文化产业园累计创造就业机会一万多个,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0多亿元。
2011年3月,周恩义退休后,主动担任了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一些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缺失,使他忧心忡忡。他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关系祖国的命运。”他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上。每天走社区进家庭、到学校进班级,跟家长、老师对话,同学生谈心,掌握了大量的材料,提出每年在全区“评选100个优秀品德小公民、10个德育教育标兵”活动。2012年2月10日,调研组访问他时,他正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字地校对着评选活动文件,字斟句酌地审核活动计划、评选办法。在今年兴隆台区的文化工作会议筹备期间,他帮助总结并执笔撰写了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的经验材料……(本文来源:东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