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寻求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道路

  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不说空话,只做实事,是吴良镛一生的坚持。作为梁思成事业的继承者,现年90岁的吴良镛倾其一生都在用宏观视野探索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之路。他说:“探索中国人如何能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好地生活、学习、研究和工作这是我庄严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

    数十年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道路。在中国无论你是在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前沿大都市,还是流连于苏州、桂林、丽江等古典与现代气息交融、自然与人文色彩竞艳的新兴城市,你肯定都曾亲身品读过吴良镛。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从拜万人师到教书育人,吴良镛不知疲倦地奔忙着。

  他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更有效地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的生力军”。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在清华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学生。他提出建筑教育、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他还是我国建筑学专业的第一批研究生导师,培养出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

  他所致力于探索开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学道路,在国际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亚洲建筑师》一书称吴良镛为“人民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称他为“新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先行者和杰出的建筑教育家”。 

  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正是吴良镛做建筑项目的目的所在。1990年,英国一位知名建筑评论家曾说,菊儿胡同的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改都具有指导作用。吴良镛认为,这才是菊儿胡同改造的实质所在。他所做的项目,都是依据这种思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之后的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设计项目,也是他较为满意的作品。为了能做好这个项目,吴良镛不但认真研读相关历史文化,还先后73次深入到工地实地勘察。吴良镛说:“现在有些建设本来位于非常好的地点,特别是一些文化建筑,却没有中国文化的内涵在里面,我心里很难受。我们做孔子研究院的设计,就把其定位于在特殊地点(孔子家乡)的特殊功能的建筑(以研究和发挥儒学文化为内容)。它必须是一座现代建筑,又屹立在这个文化之乡,必须具备特有的文化内涵。在对战国时代的建筑文化以及对中国书院建筑发展的沿革、形制进行一番探讨之后,从建筑构图、总体布局、室内外造型包括装饰纹样等,都做了一定的探索。然后再运用西方和中国建筑的技巧予以现代形象表达,创造一种'欢乐的圣地感。”整个设计独树一帜,被誉为该市的现代标志性建筑。

    “年轻的时候,我曾在书本上了解到,西方城市有交通拥挤、住宅缺乏、失去自然等毛病,当时天真地认为,这些跟中国没什么关系。”然而,随着旧中国民生凋敝的影像在一批批拔地而起的新建筑、一座座百废俱兴的新城市身后渐渐淡去,吴良镛的心头却萦绕着日益增多的困惑:现实和理想呈现出较大偏差。他认为,数十年间,中国城乡变化虽然巨大,却并没能绕开“城市病”。然而,让吴良镛揪心的是,近年来国际上一批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蜂拥而至,对我国城市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很多未经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和肌理,导致有的城市成为外国建筑师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实验场。

  “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吴良镛在很多场合都在强调,“不是不能借鉴西方建筑,但不能照搬照抄,拾人牙慧。”

    1989年,吴良镛把数十年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心得,写成了15万字的专著——《广义建筑学》出版。这本分为聚居论、地区论、文化论、科技论、政法论、业务论、教育论、艺术论、方法论及广义建筑学构想等10章的学术论文,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建筑学系统性理论著作,是他对建筑学进行广义的理性探讨和观念更新的研究成果。本书从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论证了建筑的本质、建筑学科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揭示其内涵的广博和综合性质。在总结历史经验及对国外相关理论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当前我国建筑界存在的问题,展示了一个系统的建筑学理论研究框架,并对实际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多方面建议,热情地提倡建筑工作者必须培养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这也是他在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和沙里宁的影响下,一直努力从中与西、新与旧之中寻求适合于中国建筑学术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该书出版后,引起中国建筑界的广泛关注,被推荐为“一本建筑师的必读书”。1991年,被授予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

  “我们需要激情、力量和勇气,自觉思考21世纪建筑学的未来。”1999年6月23日,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作为国际建协成立50年来的首部宪章,《北京宪章》总结了百年来建筑发展的历程,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向。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少有的刻苦少有的激情少有的坚强

    “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少有的坚强”这是60多年前林徽因对吴良镛的评价。

  2008年夏天,86岁的吴良镛又承接了南京的红楼梦博物馆的设计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他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前往远在南京的建筑工地。夏天的南京高温难耐,吴良镛最终还是没撑住,得了脑梗,病倒在工地上。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吴良镛一直在医院里进行康复治疗,但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城市建设。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吴良镛的工作至此就画上了句号,医生也判断他这辈子不可能再站起来。然而,病魔并没有将他击垮,反而激发出他更加顽强的拼搏精神。

  在康复医院的医生眼里,吴良镛是位“模范病人”,他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认真完成医生制定的每一项康复训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告诉记者,当时86岁的吴良镛被确诊为中风,右侧的半个身子不能动弹。医生提出的康复目标是手能动,但吴良镛的想法却不是这么简单他要能写字。

  从2008年夏天到2009年年底,寒来暑往,在北京一所康复医院的病房里,总能看见一位老人坐在病床上拿着笔吃力地练习。“恢复好了,才能继续工作呀。”吴良镛的想法很简单,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能一直躺在病床上。

  面对脑梗造成的手脚不便,吴良镛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康复治疗。“别人一天练4小时,我就练8小时,我告诉自己,必须尽早站起来,回到我热爱的建筑领域。”吴良镛暗下决心。

  “当时,吴老的半边身体已经完全不能动了,在医院里,才刚刚清醒的他就招呼我到身边,询问北京奥运会的进展情况。”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回忆说。“在病床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边兰春问吴老有没有信心战胜病魔,吴老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不但要站起来,还要能走路,还要恢复到能写字、能绘画。”

  正是因为有着远超常人的毅力,吴良镛很快就可以走路了,不听使唤的手也能握笔写字了。医生都啧啧称奇,认为这样的恢复效果太不可思议了。尽管这样,吴良镛仍不满意,他心里较着一股劲,一定要恢复到之前书法家的水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出院那天,吴良镛送给医院一幅亲笔所写的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是给康复课程交出的最好答卷。医生们都说,他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在康复医学领域中也创造了一个奇迹。

  面对这一奇迹,让熟悉他的人想起了一段往事:当年在吴良镛赴美前,林徽因看到了梁思成写好的推荐信,她提笔动手修改起来,她说:“对良镛的介绍应该这样来写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少有的坚强。”这是60多年前林徽因对吴良镛的一段评价。

    2010年,吴良镛又重返工作岗位了。尽管不能像生病前那样健步如飞,但他每天仍旧“挺忙活”:如今他带着7个博士生,还亲自教授一门《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硕士课程;他领衔的研究小组搞京津冀区域规划第三期研究报告,正在最紧张的阶段。他还担任着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很多事情需要他去运筹帷幄……做这些事情,吴良镛觉得“挺有意思,就是时间不够用”。他笑着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身体能再好一些,要是还能出差就好了。”

 

 

  吴良镛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出了他最质朴的愿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这是对吴良镛人生的真实写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