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毕生筑梦为民居
2012年02月25日
2012年2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向他们表示祝贺。
吴良镛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市规划学家、教育家,1922年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士学位。1946年开始协助梁思成先生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1949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罗马奖金竞赛荣誉奖。同年,他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良镛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建立了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运用这一理论,他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吴良镛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1940年7月的一天,他刚在重庆合川二中参加完中学统考,日本的轰炸机就来了。吴良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道:“当时我们赶紧躲到防空洞里,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碎片、灰土不断在身边落下来,当我们从防空洞出来时,发现大街小巷狼藉一片,合川的大半座城都被大火吞噬了。”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民族血泪,促使吴良镛在内心早早地树立了“谋万人居”的伟大理想。
战争摧毁了城市,却没有摧毁吴良镛求学的心。几天后,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的愿望,挥手告别合川,走进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微缩胶片上看到一些西方建筑杂志,其中提到战后恢复、战后重建。“就是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战争迟早是要过去的,才知道有重建这个概念。”吴良镛说。从此,他毅然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转为研究城市建设,“我们那时候的学术研究,都是与科学救国、技术报国联系起来的。”吴良镛说。
上大学期间,吴良镛在油印的校刊《建筑》上发表了题为《释“阙”》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因欣赏他的才华,让他到自己身边协助工作。1948年夏,经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的指导下,探究中西交会、古今结合的建筑新路。1950年,他获得美国罗马奖金竞赛荣誉奖,那时他才28岁。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给吴良镛寄去一封信。信中“百废待兴”这四个字,让吴良镛立刻做出了人生抉择。
1950年年底,和那个时代许多充满赤子情怀的科学家一样,吴良镛冲破重重阻挠,几经周折,毅然从美国绕道回国。
回国后,吴良镛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系副主任、主任等职。1959年,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984年退休后,筹建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并担任所长;1995年创办了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虽然毕生都留在清华大学做建筑教育工作,但吴良镛始终也没有忘记战争中人们流离失所的惨境,他坚信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是致用之学。“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吴良镛从1950年代起担任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的顾问、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委员会委员、以及其它若干城市的规划建设顾问。他秉持“谋万家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营国”的事业精神,把毕生心血投入到中国大地的城乡规划建设中。唐山地震重建规划、北京图书馆新馆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海南省三亚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广西桂林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曲阜孔子研究院规划设计、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江苏无锡市和苏州市及苏州地区空间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基本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东北亚地区城市化发展新途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等……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他的足迹。
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经说过:“不管你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然而,这位已经90岁高龄的建筑大师却异常谦逊:“我的作品不多,都是大家一起做的。”
“自古太守多诗人”,对于城市的管理者,吴良镛有话要说:“希望作为城市规划决策者的市长,都能具有诗人的情怀、旅行家的阅历、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严格、史学家的渊博和革命家的情操。”
吴良镛常说,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是“土木的历史”,因此,中国古建保护比西方更为不易。“与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民居……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从1978年起,吴良镛即开始对北京旧城区中心地段的整治进行研究,其后又深入到对破旧危房地区改造和新型四合院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其中,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更是使他达到了规划生涯的巅峰。
菊儿胡同,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但在1989年之前,这里的环境却是与诗意毫无关系的另一番景象。以胡同里的41号院为例,建筑密度高达83%,许多家庭无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厕所在院外100米处。
1988年,吴良镛受邀来操刀“动手术”。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开始展开危旧房改造项目。但是,菊儿胡同又属于古都风貌的保护范围。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不仅如此,项目不大、费用不高,牵涉面却不少等问题,使得很多设计单位都不愿碰这类项目。后来,北京市房改办找到了吴良镛。出乎意料的是,吴良镛对于这个建筑面积仅2700多平方米、设计费用仅1万元的项目显示出极大的热情。
“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可以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点的补丁,或者绣上图案。”吴良镛一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吴良镛认为,北京旧城可以说是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结晶”,因此,北京的旧城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要创造一种社会住宅。因此,他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在这场“有备之战”中,吴良镛的理论在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中得以充分展现。
据吴良镛的助手左川回忆,在菊儿胡同方案审批时费尽周折,前后审查了七次之多。但吴良镛不厌其烦、反复修改。到了施工图阶段,光图纸就出了95张。
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倡导的“有机更新”理念,延续了城市原有的历史环境,对于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来说,可谓是探索了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路子。改造后的菊儿胡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成为北京老城区改造的典范之作。1993年,这一危房改造项目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