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厉莉:三年两捐干细胞的北京“最美女法官”

2012年01月27日

    2001年,大学毕业的她到中华骨髓库留下了自己的血样。

    2007年4月,中华骨髓库打来电话:“上海一个小姑娘患有白血病,你是合适的配对者,愿意帮助她吗?”当时,她将步入婚姻殿堂。怕父母担心,她故意瞒着二老,边忙着筹备婚礼边暗中准备骨髓捐献。婚礼结束后不久,她捐献出骨髓,小姑娘手术治疗成功,恢复健康。  

    2009年3月,患者再次发病。已过而立之年的她决定第二次捐献骨髓,而自己,要承担两年后做高龄产妇的风险……

   “人只有为别人做点事情,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我希望能把这些感悟带到工作中,让自己多做点实在事。”

    她叫厉莉,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核心阅读】

    将爱播撒在每个角落

  2001年,厉莉登记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由于配型成功几率较低,几年的时间里,厉莉并没有得到任何需要捐献的消息。但是她的心中一直牢记着自己的一份承诺、一份责任,当重新步入校园攻读硕士学位时,她细心地通知中华骨髓库变更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正是这份知行践诺的责任感成就了一位苦苦等待捐献的白血病患者。2007年9月,厉莉经过初配、高分辨率检测、体检等层层程序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花季少女小颖的青春因此而得以继续绽放。

  不幸的是,2009年4月,小颖病情复发一度下达了病危通知。当得知小颖生命垂危、唯有再一次接受捐献才有一线希望时,厉莉顾不得通知父母,直接飞到了上海。由于病情危急,任何时间上的耽搁都是致命并无法挽回的。面对着一个正以分秒倒计时的生命,厉莉再次选择了毫无保留地付出自己。免除了正常捐献繁琐冗长的检查程序,厉莉只是简单地做了心电图和血常规,就伸出了自己的手臂。在全身的血液循环了四遍以后,100毫升的淋巴细胞被分离出来。婉拒了医生让她入住特护病房休息的提议,厉莉将这珍贵的血液亲手送到了小颖的病床前。

  2007年和2009年,厉莉先后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次数之多,捐献间隔之短,在医学史上都称得上是罕见。捐献的潜在损害和后果无法预计,然而,当这些与小颖鲜活的生命放在同一架天平上时,厉莉自己成了那最终的砝码。她用不计后果、毫无保留的付出,延续了小颖三年的生命。大爱无言,大爱无形,大爱无疆,厉莉用爱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

  刚到法院工作时,厉莉参加了入职培训的青海考察之行。在青海广袤粗旷的高原风光的映衬下,人们穷苦乃至贫瘠的生活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考察途中探望了一户贫困牧民,家里的男主人已经去世,只有母亲带着两个孩子住在政府援建的房子里,家徒四壁,没有任何家具。看到这种情形,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慷慨解囊,给他们捐点钱。可厉莉做的却不止于此,她返回车上,将自己随身带的所有零食、物品都拿了下来,分给了家里的孩子们。孩子们如获至宝,高兴地说自己终于知道了薯片是什么味道。

  孩子们憨厚淳朴的笑颜让人泪盈于眶,这一幕并没有随着转身离去而被淡忘,从此以后,厉莉一直在默默地尽自己微薄之力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三年的时间里,厉莉定期汇款给青海湖畔的母子三人,虽然工资微薄,但她一直坚持着,正是她的坚持让他们能够暖衣饱食、病痛得医,让孩子能够重返课堂,而母子三人一直不知道的是,那个北京的好心人就是三年前把身上的所有东西都留给了他们的美丽姑娘。

  在厉莉看来,爱本就应该这样毫无保留,坚定执着。

    用爱拉近当事人的距离

  在立案庭这样的一线部门工作,厉莉名副其实地与当事人亲密接触着。她始终牢记着一位老立案法官的话,“不到立案庭,不知道中国的老百姓距离法律有多远”,老百姓成了厉莉心中沉甸甸的牵挂。厉莉曾经说过,“立案庭接待的当事人,经历了矛盾纠纷激化、无法解决的过程,心态一般都十分敏感,他们来不仅仅是立案,还想要向法院讨一个说法。作为最早接触到当事人的立案法官,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能够用一杯水、一张笑脸、一句温暖的问候消除当事人的抵触情绪,从心理上拉近当事人与法官的距离,让当事人对法院多一分信任,这才是立案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