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1949年1月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

  1949年4月颁发的渡江胜利纪念章;

  1951年9月出席第28军第四届英模大会纪念章;

  1954年2月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发纪念章;

  1956年5月颁发的1945—1950年解放奖章……

  嗬,奖章和纪念章都成堆了!

  一张小黄纸片,是福州战役特等人民功臣奖状,由团长刘竹溪等于中华民国38年(1949年)10月颁发;

  一张受到军训会议嘉奖的奖励卡片,由营长高美堂等颁发。

  而最有分量的,是那一份残破的奖状。上面印着毛泽东、朱德的肖像,由第10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副司令员成钧、副政委刘培善等1950年7月联名签发。

  还有一段最重要的文字,用钢笔写在这张奖状的背面,很容易被人忽略——“立功事迹:一、济南、淮海、平潭战役中一贯机动灵活英勇顽强,共立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特等功一次。二、进军福建时不怕难苦,帮助同志们劳动,一贯带头起模范作用。三、在备战练兵中能够教育同志,进行思想互助,自己对军事演习特别积极,带头苦练,对再战金门决心很大。”

  一个人立一次功已不容易,难的是如此屡屡立功,立大功,立新功。

  布包里还有一对少尉肩章,红布领章只剩下了一片。

  一沓陈旧的小本本,有《兵役证》、《中国人民解放军速成小学毕业证书》、《复员军人证明书》、《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工作证》、《党费证》、《工会证》、《退职职工救济证》……

  卢书记最后小心地翻开了一本《中国共产党党章》,这是1945年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1954年5月上海第23次印刷的版本。

  卢书记捧着它笑道:好好保存啊。

  他把小布包重新系好,激动地说:“这一包东西,了不得!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啊!李文祥老人是打过仗的,立过战功的。后来参与地方建设,当国家有困难时,又回到农村。心态比较好,心比较平,境界比较高。这就是我讲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很平凡,很平静,很平常。他只有讲到当爆破手的时候,容光焕发。”

  他深情而敬重地望着老人:“革命战争年代你们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你们又这样安贫乐道不求索取,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全社会都应该向你们这些老英雄学习,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好这些老同志。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您表示慰问,向您学习!”

  从此,战斗功臣的64年风雷,英雄老人的87年心路,一段光辉的历史浮出水面,一个宏大的人生渐渐显影。

    1956年,李文祥转业安置到福建省建设厅工作,他不愿坐在舒适的办公室,哪儿艰苦去哪,先后辗转于厦门、泉州、莆田等地,岗位越换越苦。1962年,国家号召干部精简下乡支农,李文祥仍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样率先响应,转眼间从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变成了种地的农民。带着妻子重返范县老家的李文祥,拥有的仅是生产队给的3分自留地和15公斤麦子,住处是村里的破庙。因为不像当干部时那样宽裕,李文祥曾被老父追到街上大打出手。媳妇陈宝珍是福建人,青黄不接连菜窝窝和红薯干都吃不饱的时候,她也落过泪:“老李,早知道不跟你来了。”尽管心中憋屈,但他口气却从来不软:“后悔啥!革命分工不同,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李文祥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民开挖水渠、复耕农田、推行稻改,不到两年时间,就把亩产一二百斤小麦的盐碱地改造成了亩产200多公斤的稻田。去冬今春,特大旱灾袭击中原,眼看麦子要因浇不上水大幅减产,86岁高龄的李文祥自掏腰包,拿出450元钱请人淘井,淤死多时的机井又汩汩地冒出水来。

  50多年来,李文祥扎根农村,再苦再难也从未向国家伸过手,更没有炫耀过自己的功绩。“文革”后,福建省建设厅两次派人邀请他回原单位恢复干部身份、落实生活待遇,他均谢绝了。“农村再苦再穷,我也要留下来。大家都去富地方了,穷地方没人来了,不就更穷嘛!”去年患脑血栓以后,李文祥还常常央求女儿:“你用三轮车驮我去地里呗,让我看看庄稼。”

  参加革命64年,经历战役10多次,军功章装满布包,可谓功若丘山,可他在繁华处从容转身,甘为乡间一村夫野老。李文祥的一辈子,在别人眼中是传奇,他自己却解释得平淡——“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