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马背上的白衣天使——旦正草

2013年09月13日

    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的达久滩草原是一处典型的高原草地,这里海拔3600米以上,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桑科乡的夏季牧场。

  达久滩草原苍茫壮阔、奔放自如,蓝天白云、通透辽远,大自然赋予达久滩草原雄浑之美,却也同时给了这片滩涂草原令人生畏的恶劣环境。这里空气稀薄、气候寒冷阴湿,小麦不会成熟,青稞从未饱满,甚至油菜也不能开花……至今依然没有通电,也没有通车。

    然而,有一位淳朴善良、怀揣梦想的藏族女医生,就在这样偏远、落后的草原牧场,默默坚守了11年。11年来,她以娴熟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克服重重困难,守卫着当地7000多农牧民的健康,被当地农牧民亲切地称为“马背天使”。

  她,就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第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旦正草。

  带着理想,回到草原深处

  旦正草1972年出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桑科乡曼玛五村一个贫困牧民家庭。草原气候多变加上牧民独特的生活习惯,导致这里疾病多发,妇科病、呼吸道感染更是草原牧民常年的“伙伴”。在旦正草的童年记忆里,除了壮美辽阔的草原,饱受病痛折磨的牧民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生长在这里,村上常年缺医少药,牧民的健康状况很差。”旦正草接受采访时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

  每当旦正草看到乡邻们备受疾病困扰、痛苦的样子,善良的她就会暗暗对自己说:“我要成为一名曼巴(医生),为乡亲们解除病痛。”1993年,中学毕业的旦正草在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甘肃省卫生学校医师专业。

  毕业后,旦正草被分配到夏河县保健站工作,成为了一名助理医生。旦正草终于踏出了梦想的第一步,她欣喜万分。县城的环境比起偏远落后的草原生活要安逸得多。然而没过多久,旦正草就发现了安逸的县保健站并不是她应该待的地方,“那时每天都会有大量前来就诊的牧民,很多都是由于一些小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延误了病情,本可救治的疾病却成为不治之症。”面对相亲们的病情,旦正草坐不住了。“我心里真的特别难受,就想一定要帮帮他们。”旦正草对记者说。

  2001年,旦正草在考取医师资格证、获取独立行医资格后,便辞去了夏河县保健站的工作,只身一人回到了家乡桑科乡达久滩村。经过多方筹集资金,旦正草购置了常规的药品,在自家简陋的帐篷中办起了桑科乡达久滩村第一家“诊所”。

    离开县城,返回到条件艰苦的乡村,在旦正草看来,虽然离安逸远了,却离病人近了。

  马背上行医 牧民心中的白度母

  村上有了医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刚开始的一两年,诊所却是少有人问津。“我们这里地处偏远,藏族牧民住得分散,交通也不发达,所以很多牧民生了病根本不看医生,而且由于没有文化,牧民生病也不知道要看医生。” 

  深处缺医少药的草原牧场,面对缺乏基本卫生常识的牧民,旦正草选择了“走出去,主动上门服务”。

  每天天没亮,旦正草就起床了,步行几十里,再骑马或者坐摩托前往牧民家送医送药。

  草原空旷辽远,人烟稀少,往往要走很久才能看到一户人家,行进的路上时常能遇到狼。当记者惊讶地问:“难道不害怕吗?”旦正草笑笑说:“刚开始也害怕,幸好多数时候会有病人家属接送。现在是见多了,也习惯了。”

  骑着马,背着药箱,走村串户,这一走就是12年,旦正草已记不清有多少次自己在出诊的路上被突降的大雨浇得浑身湿透,记不清多少次从马背上跌落摔入沟中,伤痕累累。她的坚持和努力终于换来牧民的信任,她一次次成功治愈病人的事实,终于让牧民相信“有病应该找医生。”

  在旦正草看来,医务人员的一点体贴和温暖,都可以给患者的生活点燃一支希望的烛光。

  2003年一个的傍晚,一对牧民夫妇怀抱一名发高烧的婴儿赶来卫生所。看着襁褓中奄奄一息的婴儿,从外面巡诊刚回来的旦正草没有片刻迟疑,立即展开了紧张地抢救。

    两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后,婴儿病情有所缓解,但旦正草却不敢放松,一眼不眨守护在婴儿的旁边。她深知诊所医疗条件有限,新生儿的体质弱,病情随时都可能反复,而当时已经成为一名母亲的她更能体会孩子对于家庭的意义。凌晨,婴儿终于转危为安,旦正草紧绷的神经才随之松弛下来,也许是太累了,没等收拾完她便躺在椅子上睡去了。

  如今,从本村本乡的乡亲到邻近的青海省牧民,有了病都来找她,而旦正草也从来不会以任何理由拒绝病人,无论是路途遥远的草原牧民还是生命垂危的不治患者,旦正草都会给予精心治疗。对那些年岁已高的患者,旦正草甚至把自己的住处无偿让出供他们歇息,并鼓励他们要相信科学,积极接受治疗。

  目前,旦正草所在方圆百公里范围60%以上的藏族妇女妇科病和儿童呼吸道感染病,都得到了救治,当地牧民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缓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