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金牌白领终身嫁航母

2013年03月29日

    2011年7月27日,当我国对外宣布正在改建第一艘航空母舰时,外电引用有关大国专家的话说:“驾驭航母,中国至少要用10年时间……”
  然而,我国航母事业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
  2011年8月10日,我航母平台拉开常态化出海试验的大幕,首次出海进行海试。
  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被命名为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
  2012年10月9日至29日,辽宁舰完成入列后首次科研试验和训练。
  2012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上首次着舰起飞成功……
  境外媒体禁不住惊呼:“中国航母发展,超乎西方预想!”
  中国航母建设快速推进的进程中,凝聚着一个特殊群体的忠诚和奉献、勇敢和智慧。他们就是辽宁舰的全体官兵——共和国第一代航母舰员。

    “选特别想干、特别能干的人加入接舰部队!”

    2009年8月,海军启动组建航母接舰部队。
  选人,当时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支航母部队,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强军梦想,选什么样的人,关系太大了!”
  着眼航母建设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围绕“选一流人才、建标杆部队”,在海军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专门机构,经反复研究,确定了选人的杠杠——
  要“有理想、有追求”,选“特别想干、特别能干”的人加入接舰部队!
  要“有能力、有潜力”,为航母事业选好“中坚力量”和“种子人才”!
  要“高起点、高标准”,全海军遴选,大范围考核,优中选优,选出精兵强将……
  “驾驭航母,是中华民族前无古人的伟业,但决不是安逸的事业!特别是组建之初,百废待兴,没有现成的营房,不明确将来的驻地在哪,军官连‘拖家带口’的条件都不具备,所有已婚者将长期面临着两地分居的‘已婚单身汉’生活……”
  “‘一切从零开始’的艰苦创业,足以让人‘掉几层皮’;干航母充满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也考验人的勇敢和追求……”
  现实的艰苦,从来就没有挡住人民海军前进的步伐。个人自愿报名、组织严格考核……随着选人工作的全面展开,在明摆的困难面前,一批批精英义无反顾地告别熟悉的工作环境,放下舒适的生活条件,别妻离子,走向我国第一艘航母。
  “我强烈要求调到航母部队!”这是驻港部队一名士官的请求。
  他的愿望一旦实现,就意味着每个月驻港补助没有了。
  月薪减少了,这对于一名农村籍的士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但他却说:“钱再多,也不能与干航母这个伟大的事业相比!”
  “干航母是我追求的新时尚!”在某支队,二级军士长陈青松站到前来选人的接舰部队领导面前,“我请求加入航母部队,请给我机会!”
  结婚12年,陈青松分居12年。妻子一人拖着孩子,苦盼着和他团聚。2008年年底,随军手续办下来时,妻子喜极而泣:“这下一家人再也不用分开了!”
  就在陈青松前往航母部队报到前夕,想到一家人刚团聚,现在又两地分居,妻子泪眼汪汪看着他:“你能不能不去?”
  朋友也劝陈青松:“你在一个岗位上干了近20年,业务上炉火纯青,留下来,一切都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有必要离开这一切重新开始吗?”
  “我是在接受祖国的挑选!”陈青松深情地说,“作为一名军人,如果明知祖国的需要,我却选择躲避,我将会痛苦一辈子……”
  吻别妻儿,陈青松成为第一代航母舰员中的一员。
  “我自小就有英雄梦,我希望有机会指挥一艘军舰,当个让友军肃然起敬、让敌军闻风丧胆的舰长……”
  夜阑人静,坐落于羊城广州的中山大学校园内,女博士研究生韦慧晓的思维纵横捭阖,她挑灯给海军有关部门写信自荐:“航母是中国水兵最大的舞台,为了心中的梦想,我申请当一名普通的航母舰员,在战风斗浪中历练成长!”
  韦慧晓的选择,让导师和同学倍感诧异。
  在大家的心目中,韦慧晓光环满身——“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中国研究生》杂志封面人物、华为集团金牌员工……
  在大家的眼里,韦慧晓有着非凡的经历——赴西藏支过教、赴北京当过奥运会志愿者、赴比利时参加过中欧青年交流活动……互联网上有关她的信息连篇累牍。
  光鲜的头衔,丰富的学识,加上姣好的面容,韦慧晓让用人单位眼馋不已,让学姐学妹们眼红不已。
  “韦慧晓,你疯了!”有人对她说,“22年的勤奋苦学,难道就是为了当一名水手吗?”
  “你们不了解我!小时候,我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现在,书读多了,我长大了,我越来越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韦慧晓说,“我爱航母,我要终身嫁给航母事业!只要能上航母,打扫卫生我都愿意!”
  此生只为航母狂!韦慧晓如愿了,成为辽宁舰上第一位女博士军官。
  “第一代航母舰员,来源遍及海军五大兵种和海军各级机关、各个院校,都是抱着远大的航母梦来的!”采访中,凭海临风,辽宁舰政委梅文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中有飞行员舰长、博士硕士舰长、全训合格舰长,有留英留俄的各领域各专业尖子人才,有优秀飞行员、全国空管先进个人,还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学习成才标兵……个个是有抱负、有才干的优秀人才!”

    “就是拼上性命,我们也要尽快把驾舰技术掌握好!”

    第一次进入辽宁舰的舱室,当了20多年水兵的辅机区队长刘辉一下子“找不到北”了:“我像走进一座庞大的迷宫,不知道东西南北,搞不清楚哪是舰艏哪是舰艉!”说起当时的情形,刘辉心有余悸,“幸亏是遇上路过的施工人员,否则当时我真找不到出口!”
  迷路的尴尬,让刘辉和战友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航母上不管是新兵还是老兵,每个人都是小学生!要想获得航母的“驾照”,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
  那段时间,刘辉和战友们一起,手拉着手钻舱室,在航母上学“认路”。
  从认路起步,舰员们开始了孜孜不倦的求学之路。
  数十万册技术资料如何吃透?数以亿计的备品备件如何管理?战舰和飞机如何融合?岸舰如何衔接……铺天盖地的问号,犹如一副副千钧之担,压在接舰官兵的肩上,让他们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组建一支部队,创办一所学校,接好航母首舰,培育种子人才”,他们马不停蹄,往返奔波在科研院所、研制厂家和实习部队之间。
  这支特殊的求学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自接舰部队组建以来,先后2万余人次辗转17个省20多个城市,进出院校、厂所,参加接舰理论培训和新装备技术培训,8万余人次上舰熟悉舱室训练、跟产助建和试验试航,400多人次赴驱护舰、航空兵部队交叉学习专业技能……
  安全,是航母的生命。防火,是航母的大事。安全部门是辽宁舰一个全新的部门。“人人见火,人人过关”,这是舰上提出的要求。2011年3月,安全部门消防中队长刘勇强带领12名战士,前往大连某消防支队参加轮训。
  出警的警报声一次又一次拉响,消防官兵每次总是有意把他们丢在一边:“水火无情,消防是高危职业,没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谁敢让你们上呀……”
  “不要说一两年,就是三四个月,咱也等不起啊!”刘勇强对战友说:“机会是等不来的,必须抢!”
  2011年4月1日下午,一艘民船发生火灾,一阵急促的警报声骤然响起。
  刘勇强带着大家冲出门。但还是迟了半步:消防车已绝尘而去,又把他们给甩了。
  “船火警情很难得!扑灭民船的大火,对我们提高海上消防能力更有借鉴意义!”拦下2辆出租车,刘勇强和战友们直奔事发码头。
  火灾现场,民船明火已经扑灭。但浓烟仍源源不断地从船舱内往外冒。
  现场指挥员下令:进舱查探火源,彻底消灭火种!
  刘勇强立即冲上去:“我是海军,对舱室结构熟悉!派我下舱室探火吧!”
  “海军……”指挥员为难了。
  “时间不允许,请不要再犹豫了!这里没有人比我更合适!”
  刘勇强冲进船舱,冒着危险找到火源,并将其扑灭。
  消防官兵被感动了:“海军战友令人佩服!以后出警,我们一定带上你们!”
  真正的火场历练,让刘勇强和战友们变得十分老辣。某居民区突发火灾。刘勇强带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未等消防人员赶到,就将火扑灭了。
  “海军战友们真厉害!”消防队员感慨地说,“不到2个月的时间,你们就掌握了消防队员需要2年时间才能掌握的技能,真是奇迹!”
  有一段时间,某厂所技术人员,见了作战部门操纵兵吴晓就躲。
  大家在背后议论:“别看这姑娘长得斯文,却是一个难缠的‘厚脸皮’——问起问题,从来就没有完的时候……”
  一名厂所技术人员“不幸”被吴晓“逮住”了。
  吴晓似乎脑子里装满问号,她连珠炮似的发问,没完没了。
  好家伙,惹不起,还躲不起呀!对方一笑,说:“我要下舰开会,你下次再问吧!”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敷衍人的推辞。吴晓却认真了:“下次是什么时候?”
  “下次就是下一次,有时间你就到指挥室来找我!”
  显然,这是一次毫无诚意的约定。可吴晓哪肯罢休。
  有空没空,吴晓就往作战指挥室里跑,打听人家来了没有。
  那位技术人员得知后深受感动。“把航母交给这样的年轻人,我们一百个放心!”他向吴晓承诺:今后,我会的会知无不言;我不会的,也帮你找到懂的人……
  正是凭着这种执著,辽宁舰100%的舰员通过了相关厂所和院校的各种接装培训考核,获得上舰资格认证。
  心在哪,收获就在哪。2012年4月20日,作为全舰最复杂、最庞大的部门,机电部门的官兵全面接管前机舱,率先实现独立操纵装备。那天,离接舰部队组建才刚刚两年半。
  紧随其后,其他部门陆续实现了自主操纵。
  2012年8月中旬的一天,渤海某海域,云飞浪卷,辽宁舰进入入列之前的最后一次海试。
  海浪滔滔,一连10多天,在官兵们娴熟的操纵下,辽宁舰庞大的身躯服服帖帖,时而斩浪前行,时而压浪转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