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遇难”47次不死的边防巡逻兵杨祥国

2012年02月17日

    瘦削黝黑,一口重庆腔,特别爱笑,一笑露出俩酒窝……

  当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二连班长杨祥国站在记者面前,我们无法相信他就是传说中那名了不起的高原士兵——

 


 

  他,10年60多次往返160公里长的巡逻路,47次遇险,身上留下21道伤疤,13次奋不顾身营救战友。

  这条巡逻路,中途有200多处危险路段,要翻过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趟过10余条冰河,跨过8处泥石流冲沟,登上37处断崖、26条悬梯,步行6天5夜才能到达终点。

  两个酒窝,斟满的是边防军人的汗水,倒出来的却是爽朗的笑声。

  这天,记者跟随杨祥国踏上这条巡逻路,一路体味掂量他笑声的内涵……

  欣慰的笑:笑在使命无愧,领土无缺

  这条路,巡逻车无法行驶,直升机难以巡视,唯一的巡逻方式是徒步。

  当年,勘察边防的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将军,就牺牲在这条路上。

  这条路,杨祥国一走就是10年,没有一次半途而返。

  出发前,杨祥国反复叮嘱大家:“牙膏牙刷换成口香糖,雨衣换成一块轻薄的塑料布,攀登绳、砍刀、拐杖和棉衣一样不能少……”

  巡逻分队向着山谷进发,山路陡得只能斜着身子往上攀,峭壁只能侧身而过,背囊压得战士们“呼呼”直喘粗气。

  一处狭路格外惊险:路面仅有一只脚宽,一边是刀劈般的山壁,一边是数百米深的悬崖,山体里的水从石缝里汩汩渗出,脚下像抹了油一样湿滑。

  “这也叫路?能过得去吗?”记者一阵心悸,暗自嘀咕。

  “大家把身上的背囊放下,先送过去。”杨祥国边说边把背包绳接在一起,拉成线形成护栏,叫大家脚踩稳、手攀紧,一个一个过。

  像壁虎一样走过这条山路,巡逻队途中小憩。记者擦着头上的冷汗,坐在杨祥国对面,才看到他脸上竟然有3道伤疤。

  “怎么负的伤?”记者一问,杨祥国腼腆一笑,讲起几年前的一件事:那次,他随队巡逻,脚下一滑,摔倒在悬崖边上,左膝摔破了皮,脸上也被崖石划出了几道长长的伤口,不停地流血……

  “多危险,你不怕吗?”“巡逻路上会经常遇到这种险情,要是怕,就完不成任务了。”他笑着说道。

  巡逻队继续赶路,记者发现,杨祥国对这条路太熟悉了:河流哪里深哪里浅,该从哪里涉水过去;路上哪里石头松,要小心踩踏;哪里的道路头顶上有碎石,要快速通过……他不停地提醒着战友们。

  60多次走这条路,他把这条路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记者还惊讶地得知:因为每次巡逻杨祥国都要比别人多负重10多公斤,长年累月导致脊柱变形,他身高竟然比当兵前矮了1厘米。

  谈及此事,杨祥国笑容里透着坚毅:“身高矮了1厘米不算啥,领土少了1平方厘米怎么办?所以我们西藏军区官兵有一句话:绝不能把国土守小了、把主权守丟了。边防军人干的就是这个,该走到的地方,再难再险也一定要走到!”

  深情的笑:笑在战友相依,生死与共

  “来,把枪给我!”一路上,每到艰险路段,杨祥国都为新战士背枪。

  “要不是杨班长,今天你们就见不到我了。”望着杨祥国的笑脸,战士李江对记者说。

  那年5月,李江巡逻途中踩到一块松土,身体失去重心,滑向崖边。杨祥国一个箭步冲上去,死死抓住李江的手,两人一起向下滑去!万幸,杨祥国伸手抓住了身边的树枝。此时,李江的脚已经伸出了悬崖边,再晚一秒就掉下去了……

  李江的讲述打开了战士们的话匣子。“这样的事太多了!”上等兵吴军说,那次巡逻中,战士张威攀爬雪山时墨镜摔碎,得了雪盲症。“班长,我看不见了!我看不见了!”张威急得喊起来。杨祥国搂住他的肩膀说:“别怕,我带着你走,我能走回去,就一定带你走回去!”

  说着,杨祥国拿出一根攀登绳,把绳子两头分别系在自己和张威的腰上。随后,他给张威找来一根树枝,两人各握一头,一起慢慢同行。遇到危险地段,他就用手握着张威的脚,慢慢放进狭小的脚窝里,一步一步往前挪……

  过一处断崖时,张威踩滑了碎石,两人一齐摔倒,“唰唰”地往崖下滑落。多亏战友们闻声赶来,七手八脚把两人拉上来。

  坐在崖边,张威放声痛哭:“班长,我不走了!你解开绳子吧,我再也不拖累你了!”杨祥国紧紧抱住他,笑着说:“兄弟,别说傻话,我不会丢下你,就像你也不会丢下我一样。”最终,杨祥国牵引着张威,翻越“老虎嘴”,闯过“鬼见愁”,历经千难万险平安回到连队。

  杨祥国救助战士的故事,就像这巡逻路上的拐弯一样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