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孟秘书”:走进中南海,亲历中国改革大潮
孟氏观点:“我跟随在万里这位改革先锋的国家领导人身边,深受中央领导同志高风亮节风范的影响,使我在政治上、思想上更加成熟。”
80年代初,孟晓苏的人生经历着又一个转折,中央办公厅需要秘书,仪表堂堂的孟晓苏被选中,33岁的他来到中办,被直接分配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当秘书,此后7年半时间,他一直跟随在万里这位堪称是中国改革开放先锋与闯将的国家领导人身边,目睹并经历了那个时代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制定出台的过程。
谈到与领导工作时的情景,孟晓苏记忆犹新:“有一年陕西安康发大水,损失惨重,万里同志叫我通知铁道部准备专列,说他马上要去现场,李鹏同志也一同前往。到了安康,两位首长亲临一线慰问群众,参加抢险和部署救灾,并当场撤了工作中失职的行署专员,其心系百姓的亲民作风和杀伐决断的处置能力令人折服。接着,领导同志又去了陕北老区,在延安周恩来住过的窑洞门前,李鹏跟我说起当年邓妈妈带着他也住在这里,这时我才知道李鹏和周总理的那段历史。”
在中南海,还有一位领导给孟晓苏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时任中办副主任的温家宝一起在小食堂和这些秘书们吃了5年饭。
在中南海那段日子里,孟晓苏广泛接触工业、农业、科技等各方面的工作,参与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也深受中央领导同志高风亮节风范的影响,他在政治上、思想上更加成熟。
“孟博士”学有所成: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孟氏观点:“师生4人当年的预期都被证明是正确的,已经变成国家正在进行的实践。”
由于多年接触的都是牵动全局的经济工作的大事,又直接参与并俯瞰了许多经济改革的实践,做过国务院领导秘书的他越来越感到理论的重要。征得万里同意,孟晓苏于1988年再度考入北大研究生院,成为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萧灼基、刘方域的在职研究生。
攻读期间,和孟晓苏同时拜入这几位教授门下的还有两位同学,一位是现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一位是现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潮。做毕业论文时,孟晓苏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战略问题》,他在其中写道:“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没有多少石头可摸,没有理论指导就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并得出结论: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李克强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李源潮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企业集团的发展路径》。孟晓苏这篇论文是他在国务院亲历经济改革决策的积累之作。1991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这篇主张“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的论文发表在《管理世界》杂志上,引发了对“市场取向改革”的一场激烈争论。并扣以“复辟资本主义的道路,陷改革于灭顶之灾”的帽子。孟晓苏戏言,自己险些成为了“先烈”。很难想像在邓小平第二次南巡之前能有如此鲜明的坚持改革的观点。孟晓苏显然是其中的先锋人物之一。
下一代的希望:从儿子身上看到家国梦想
孟氏观点:“我们孟家几代人都是站在了国家的中心点上,父辈经历着战争时期,我亲历了改革开放,儿子在香港经历着金融风暴,这就是我们的家国梦想。”
儿子是孟晓苏的希望, 同样有着非常优秀的表现,以第二名的成绩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第一个工作岗位就是伦敦雷曼兄弟公司,却不巧正赶上金融风暴。孟晓苏对儿子说,我们都曾站在了国家中心点上,这一次金融风暴轮到你了,你好好研究一下金融海啸,20多岁经历这样的动荡是好事。30岁之前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我30岁之前抡了十年大锤,也没有耽误后来的工作和成材,反而丰富了我自己。30岁以前主要是丰富知识和阅历,当然做 什么都要努力。
儿子后来在香港发表了一篇文章:《从金融中心看金融海啸》,这让孟晓苏倍感欣慰。这时的孟晓苏想起了七年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儿子,我愿你活的灿烂,生命中扬起理想的风帆,矫健步伐总走在别人前面..... 如今,孟晓苏的家国梦想在下一代心中已经点燃。(据 祖国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