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孟晓苏的家族风云与家国大业

2011年06月14日


 

    和孟先生的会晤是很轻松的,虽然从政多年,他的学者气息依然浓厚,儒雅幽默的言谈,加上眼镜后那双睿智的眼睛,自然成就了一种大家风范。对话孟晓苏,翻阅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很容易被他那种饱含爱国情结和极富社会责任感的精神所感动。

    父辈传奇:祖父与父亲在同一战场打仗,成为对手

    孟氏观点:“这不是一场父子之间的战争,而是兄弟之间的战争,是二种观念之间的战争。”
    关于父辈的传奇经历,孟晓苏总是先从战争讲起。孟晓苏的祖父孟昭琳是国民党将军,父亲孟宪成则是革命军人。淮海战役时,时任国民党许昌部队联勤司令的孟昭琳与随刘邓大军南下的儿子孟宪成在同一战场上打过仗。因为政见不同,这以后孟宪成与孟昭琳多年断绝了往来。孟昭琳并未跟随蒋介石去台湾,而是在上海教书直到终老。“60年代初的一天,父亲接到一封信后哭了”,孟晓苏这时才得知祖父去世了,没有与祖父见过面成为他儿时的遗憾。
    孟晓苏曾把这段故事讲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听,克林顿听后很感慨,说:这么说那场战争是父子之间在打?孟晓苏说,准确地说是兄弟之间在打。这段由他的家事诠释的中国近代史,让这位美国政治家加深了对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坚持一个中国缘由的认识。克林顿后来曾应邀访问台湾,大陆各方面都没有劝阻住。在被克林顿称为“朋友”的孟晓苏的规劝之下,克林顿请孟晓苏为他起草了台湾之行的演讲提纲。在那次颇为奇妙的访问中,这位美国前总统一路大讲“坚持一个中国”,“不支持台独、不支持两个中国、不支持一中一台”,给了台独势力当头棒喝。而孟晓苏在访问台湾期间也大受欢迎,台湾媒体称他是“血管里流着国共两党的血”。
    解放后,孟晓苏的父亲孟宪成被派往苏联留学,学习舞台美术,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著名艺术家。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大部分舞台场景设计都是孟宪成完成的,“东方红”三个字也是出自孟宪成的手笔。

    十年“孟师傅”:成功的背后,是他丰富的人生历练

    孟氏观点:“十年的工厂生涯让我学会很多,形成了重要的人生理念和处事风格,我对工人有着深厚感情。”
    讲到自己,孟晓苏经常会说:“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的名字是因1949年出生于苏州而得名。几个月后,还在襁褓中的孟晓苏便随父母辗转到了北方,4岁时到了北京。14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和现在都很有名的北京八中。这样的顺境本应一直伴随他的成长,没想到临近初中毕业时,一场文化大革命就将孟晓苏的高中梦与大学梦都打得粉碎。
    现在回想起这段时光,他淡淡地说“没有什么可抱怨,那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从他的话语中看到了他性格中的豁达与宽容。
    经过两年的文革生活,孟晓苏选择进入北京汽车制造厂。18岁的他成了一名汽车制造厂的模具钳工,18磅重的大锤在他手中抡得飞星走月,一干就是十年。
    1977年,高考恢复时,他考进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我在大学里是身上有很浓厚工人气的学生。”回想起十年零十天的工厂经历,孟晓苏说那是一辈子的财富。20多年后他执掌的中房集团有几万名员工,这段工厂经历对他以后作为企业家的生涯有着深深的影响。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