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
最希望为痴儿找份工作
阿捷将来怎么办,是黄燕珍一直以来最担心的一件事。“阿捷已经21岁了,还没有正式做过一份工。我也曾带着他去好多厂子找过工,有的老板嫌他笨学得慢,不肯收;有的老板看他个子小,还以为是童工,又不敢要。”阿捷唯一接受的“职业培训”,就是在母亲工作的制衣厂里,打过几天散工,更多时间是待在家里。黄燕珍告诉记者,阿捷喜欢吃蛋糕,曾提过想当一名做糕点的师傅,“如果能有一家面包店肯收阿捷当学徒,那真是再好不过。”
街道为这一家办理了低保,三口人每月能拿到300多元的低保补助。黄燕珍自己在从化一家制衣厂做工,做了十几年,每月工资不过几百元。而她最近一直感觉力不从心,“我每天骑车20分钟到厂子,车间在四楼,我爬到二楼就气喘,要停下歇一歇才成。”
听了记者的安慰,黄燕珍点点头,低声道:“我知道自己还不能倒下,两个儿子等着我照顾呢,不能倒下。”
她们都需要关爱……
李少英(从化市塘下村,56岁)
丈夫1997年患病2002年已故,期间用去全部积蓄还欠下一笔债,自己带3个孩子生活,女儿当时只有9岁,非常困难。2006年末她患了尿毒症,一个星期透析3次至少要600元,医疗费用大;家里,大儿子29岁刚结婚有一个孩子,她与小儿子、女儿居住,靠小儿子打散工过生活,女儿19岁在从化市技术学校读书。
李秀连(从化市北星居委,46岁)
由于丈夫整天喝醉酒,不顾 家还经常打骂她,2005年就与丈夫离婚,自己带两个孩子,自己建了60平方米的房,但一直没钱装修,只能住在小叔子家,两个儿子读完初中,没钱再读书,现在在家里;她2011年3月检查患有肝癌中期,现已用了2万多元,后期还需继续住院化疗,医疗费用大。
徐月敏(从化市城康村,27岁)
2010年5月因交通事故丈夫身亡,本人致手骨折,做手术已上钢板,有一个3岁的儿子,平时没有能力做重活,靠家公、婆婆帮忙照顾,现已够时间拆钢板,但没有资金1万多元做这项手术。
梁凤娥(派潭镇大埔村,44岁)
住的是危房。丈夫于2006年因患尿毒症去世,当时因医治丈夫共欠下2万多元债务。梁凤娥共生育3个小孩,2女1子,分别在读职中、初中和小学。每月收入大约有600多元,小孩的读书和生活费都依靠政府低保。
广州有6190名
单亲特困母亲
根据广州市妇联的统计,广州市现有单亲特困母亲家庭6190户(含低保、低收入家庭)。
据广州市妇联发展部分析,这些单亲特困母亲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三种:一是要独自供养孩子(部分是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占特困母亲家庭总数的六成;二是母亲本人患重病,使困难家庭雪上加霜,患病致贫比例占特困母亲家庭总数接近一成;三是部分母亲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尤其是农村的单亲特困母亲;还有的母亲因孩子小,要在家照顾而不能工作,只靠政府的补助金生活,这部分家庭也占特困母亲家庭总数的五成左右。
这些单亲特困母亲除了在经济和生活上需要帮扶外,还需要助学和情感关怀等帮助。
“广州妈妈”
爱心联盟初具规模
自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州市妇联联合广州日报社、市卫生局于当年的5月23日启动“广州妈妈”爱心行动。得到了广州妈妈和热心家庭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在四川地震伤员转移到广州市进行治疗后,这些“广州妈妈”们定期为伤员送汤送物、提供志愿服务; “广州妈妈”的爱心志愿者及其家庭还与122户威州镇单亲特困母亲家庭、伤残特困家庭及孤儿建立为期三年的结对帮扶、对口援助关系。
如今,“广州妈妈”爱心联盟已初具规模,“广州妈妈”爱心品牌建设已初见效应。(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