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卢陈兴:104个孤儿的"养父"

2013年07月31日

    这所简陋的学校,在遂溪通往海安省道公路边上。离城月镇不远,一条不宽的乡道从校门外穿过,对面是一堵被风吹倒的石围墙,砂石散了一地。不久前,这里曾遭受过强台风袭击。

  校门紧闭着,是两扇上了油漆的铁皮门。隔着铁门和围墙,隐约听见校园内有人打招呼的声音。陪我们同来的城月镇干部洪春燕,她用手拍着铁皮门,片刻,有人过来把门拉开。开门人说:“是来找校长吧?”

  洪春燕说明来由,开门的小伙子指着教学楼那边说,校长在里面办公。

  面积非常小,校园没一只足球场大,围墙边挨着一溜低矮平房,老瓦老墙,看样子有些年头了。高低不一的十几道桩柱,醒目地立在校园内旷地上,还有悬在树枝上的沙包,都是学生们平时习武之用。

  我们站在教学楼前的芒果树下闲聊,等着校长见面。  

  校长总算抽身出来见我们。这张面孔似乎并不陌生,在哪见过?脑海里闪过一个人物,八十年代初内地流行的港片《霍元甲》,片内扮演霍元甲者,正是这副脸型。方脸,长发,稍稍往后梳拢,表情俊朗凝重。但这张脸稍长而瘦,肤色是雷州半岛人特有的那种黝黑。

  从校长手中接过名片,未等细看,他就解释说:“名片上的名字(陈兴),是继父走后才改过来的。我原本就姓陈,小时随娘去了继父家,继父姓卢,就叫卢陈兴。继父临走时留下遗嘱,要我恢复原姓,我只好尊重老人的意思改了过来。”

  说这话时,卢陈兴校长内心流露出对继父深深的感念。

  “继父是个好人!”他说。继父在最艰难时收留了他,给了他头顶一片瓦、脚下一寸土的容身之所,所以,这些年,他都尽孝道照顾继父,继父临终前他一直守在身边。

  简陋的校长室。墙边摆着一套木沙发,卢陈兴妻子家具厂“赞助”的。墙上贴满照片和表格,一台国产电视搁在办公台面,电视机后靠墙的木桌上,摆满各类荣誉证书和奖杯。

  最让卢陈兴有成就感的就是粉墙上的这组照片。其中一幅是他的学生200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节目演出时,与央视著名主特人朱军和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合影。

  而我的目光,却久久地盯在墙上一幅大大的表格上。表格题头一行大黑体:遂溪县各镇申请资助孤儿分布(表)。全县15个镇,申请资助孤儿达1000人。

  表格旁边配有一段文字:面对失去父母,年纪仅几岁的孩子,突然没有了生活依靠,怎么办?“给孩子一条生路!”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唤。从此,我们把他们收留了下来,这些可怜的孩子又有了新的家,校长、老师都是他们的亲人!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社会上还有千千万万渴望关爱、需要温暖的孤儿,让我们伸出温暖的手,使所有的孤儿都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这份简短的“申言”,是卢陈兴的心声,他坚守了二十余年,用他的行动,用他的爱心,像蜜蜂垒巢一样,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如今这个“巢”,虽不大却很温暖,这就是这些可怜孩子们的“新家”,孤儿之“家”。

  说起办这所学校,卢陈兴感慨良多,一言难尽。

  1989年,卢陈兴正式成立“遂溪文化艺术学校”,这之前,他办过“遂溪城月武术学校”,虽以学校冠名,实则是乡村武术馆。

  卢陈兴办学的初衷,也许只是开馆授徒,弘扬国粹,传授武术。但后来的性质变了,从1990年收容了第一个孤儿,办学的宗旨就开始变了。

  20多年间,他先后收养过104个孤儿,直到如今,在校100名学生中,还有36个孤儿,最大的16岁,最小的7岁。这些孤儿的衣、食、住,包括他们上学,全由卢陈兴一家人管着。

  卢陈兴算了一笔帐,以前,每个孩子一个月的吃穿用大概是400元,后来物价上涨,涨到500元,现在是550元。这样一年下来,孤儿们的花费大概要25万元左右。 

  靠办学的收入远远填不满这个“窟窿”,好在卢陈兴妻子林少梅,她手头有两份生意,一个家具厂和一个养鸡场,加上学校的几口鱼塘,才勉强把学校撑持下去。

  初始,林少梅并不理解丈夫的用心,但无论如何得支持他,生意赚来的钱并不多,只要卢陈兴开口要钱,她从不拒绝。

  跟卢陈兴在一起,是缘,也是命,认了吧。林少梅说。

  以前林少梅一心一意放在她的生意上,有闲也来学校照顾一下孤儿们。现在她却成了孤儿们的职业“保姆”,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孤儿生病了又是找药又是送医院,每周,她还得开着自家的工具车,跑两趟城月市场,采购满满一车的吃用物品拉回学校,她的能干出了名。

  这位校长夫人,人好,心地善良。有次在广州观看他们的学生演出,很大型的一台晚会,她坐在座位上,静静地看着。看着看着眼角就溢出热泪,演出结束后,她再也控制不住了,放声哭了起来,双手紧紧地掩脸而泣。旁人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其实她是内心高兴,看着舞台上全是她和卢陈兴一手一脚带大的孩子,他们多半是孤儿,如今有出息了,她就感动,就哭。

  办学,完全是出于一种责任。以他的家庭收入,卢陈兴可以衣食无忧,过上小康日子。可他做不到,他要给那些收养过来的孤儿一个坚实可依的身板,给他们温暖和阳光,给他们忘记苦难的微笑。给他们一切,过正常人生活,同时感觉到人间温情,感觉到有一份父爱和母爱。

  更重要一点,卢陈兴要给这些无父无母的孤儿,一条生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走向社会,独立生活。

    如今毕业的孩子中,有的已经在机关单位工作,有的考上了广东省艺术学校,有的已经结婚生子。“毕业后走出校门,我都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打拼出一片新天地。”卢陈兴说,“我不要他们的给我什么钱,只要他们能照顾自己,日子过得安稳,我就很开心了。”

    从39岁创办学校至今,61岁的卢陈兴从满头黑发到银丝染鬓,强壮的身躯如今变得瘦弱,生活的艰辛在他脸上刻下一道道印记。昔日为孤儿撑起一片蓝天的背也微微开始变驼了,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眼看大树渐老,昔日受过卢陈兴照顾的孤儿站出来,帮助卢陈兴为学校的孤儿学生撑起头顶这片蓝天。

    郭星坚这昔日的“捣蛋王”,如今已成为教练员,对调皮学生的教育,自有一套自成的教育办法。卢丽珍在学校做了4年老师,主管孤儿们的衣食住行。如今,22岁的戴海球接过了卢丽珍的工作。戴海球曾是西藏的守边兵,去年12月份退伍后,他立即到学校帮忙。

  这所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仅仅是培育人才的学校,更是一个人生的港湾,让那些长期流浪漂泊的孩子,有个安身的归宿,并且最终成为他们的“新家”,一个可以找到温暖、找到爱心的“孤儿之家”。 (来源:广东省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