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犟妈"8年贴钱办厂爱心不变
2013年06月24日
卖掉、抵押2套房,坚持8年,亏损80万,10名智障工友一个不辞、工资一分不少,干出一家食品安全示范企业……
看似不相干的一些数字与事件,构成一个坚韧美丽而感人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更隐藏着一个武汉女人的大爱追求。
易勤,大家都说她是“犟妈”。
犟妈的价值观:坚持下来,干出大名堂
在汉兴街兴业路9号,一个不大的三层楼房子,门口挂着“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的红厂牌,风雨侵蚀,颜色有些暗淡。不仔细看,很难注意到这个厂家。不一样的是,工厂门口,隔三差五会有豪车进出,他们是特意来寻这里的“奶味米糕”和“酸梅汤”。
这儿生产的奶味米糕,全省独一份;传统手艺制作的“酸梅汤”,市面上也很少见到,往往口口相传,便销售一空。
这也正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易勤得意的事。47岁的易勤说,做食品做的是良心,食品要有味口,做人更要有味口。
厂子是老公刘宏涛1997年兴办的,她当时在一家国营企业做计量工作。老公平时很难回家,每逢过年,因要守厂,更要在厂里住着。易勤看老公干得辛苦,就干脆买断工龄,两人一起干起来。
厂子规模不大,只有780平方米,工人只有十来个,开始时生意很红火,收入也很不错;但2005年后,厂子出现经营困难。8年来,她先后“败掉”两套自有住房,自己累出一身病,累计亏损近80万元。
易勤和她老公都明白,亏损原因是什么:工友都是智障人士,工作效率只是普通人的1/5。不是货卖不掉,而是产出跟不上。同时这些特殊工人的工资一分不能少。
大家都说她是“犟妈”,也有人评价他们,一个有点“苕”,一个有点“二”。
易勤却说,虽然目前亏着,但觉得蛮骄傲:一是自己是“用心”做食品;二是这帮孩子很纯真,“心里很干净。”望着这批孩子,看着自己亲手创出的品牌,觉得蛮有“味口”。只要自己和孩子们坚持下来,一定能干出一番大名堂。
犟妈的用人观:智障工是食品安全的“种子”
刘宏涛列举了一组数据:每一批次货,能生产60箱产品。现在厂里智障工生产下来,虽需要一周时间,但废品只有1.3斤,一等品率达到99.7%;而普通人生产,只需一天,废品约为150斤,合格率约为23%。
普通人居然做不赢智障人士?刘宏涛说,这批工友最大37岁,最小19岁,智力相当于5岁孩子,但他们是真正“用心”做食品。他们像机器一样,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程。
每天早上,他们都会站在厂门外,集体跺掉身上的沙子和尘土,依次进入。
按照要求,在进车间前,他们要洗手消毒,要换衣换鞋,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原料。“洗手消毒说五遍就是五遍,从不打折扣。换完工衣,两个人之间要互相摘掉对方身上的细小纤维和毛发。他们会拿食品袋对着光看,一点毛点都能指出。车间的地面拖得一尘不染。”
刘宏涛说,这批智障工最难得的是:会当面互相指出对方错误,比如谁没有洗手,谁没有按规定理发。
易勤深有感触:正是这样的监督,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公司生产出的食品质量,使得公司这几年来一直被评为“食品安全示范企业”称号,同时他们生产的酸梅膏和糕点,已经进入北上广一线城市和武汉中百超市等一流卖场。
易勤说,对智障工人的信任,是她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产品很俏销,很多人想合作。只要与任何一家合作,就不愁资金问题,也不愁产量上不去,公司目前的困窘一下子就会改变。但是犟妈都拒绝了。因为很多合作者提出的条件是:将这批智障工人全部解聘。这是她最不能接受的。
易勤舍不得。她说,这批孩子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种子”。虽然他们智力不高,但他们认准自己的道理,看到不对的地方,就会立即指出,“决不会苟且。”将来公司发展了,他们是最好的质量监督员。
犟妈的“苦乐观”:智障工纯洁童心给了她安慰
犟妈很苦,她体重只有90来斤,但她每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因为要一遍遍教工友干活,她随身虽带着电喇叭,但喉咙还是长出病块;带领智障工友干活,不能只言传,更要身教:盒子怎么折,标签怎么贴,食品怎么包装,都要反复示范。
堆码产品箱的事,因怕工友们摔着,只有犟妈一人往上码;楼上楼下地跑,她的左脚小趾“长鸡眼-好了-再长……”最后形成凸出。此后她每次买回新鞋,都会在小趾处剪个洞,这样,走起路来,才不夹脚。
最苦的还是经营:随着招收的智障工人越来越多,2005年下半年开始,厂子开始吃紧。是裁掉智障工友,还是带着他们继续往前走?
裁掉智障工友,招收健全人做工,厂子能很快翻身,但那些智障工友家庭会重新回到过去;带着他们继续前行,还不知道前面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面对智障工友明亮的眼睛,看着家长们期盼的眼神,夫妇俩毅然决定,将汉阳一套30平方米的老房卖掉,换了6万元钱补贴厂里。
2007年,生产遇到更大困难,一咬牙,易勤将位于复兴村的第二套房子抵押20万元,用于原料购买和工人工资发放。8年来,工厂总共亏损了近80万元。
智障工友每人每月工资1100元,另外还给每人缴纳600元左右的“五险”。虽然国家对福利企业有退税,但厂里每年仍需填补十多万元的缺口。
说不苦是假的,易勤也希望能回到原来的生活中,老公在外面忙事业,她在家洗衣服、做好饭,料理孩子。“为老公、为孩子、为家庭干活,心甘情愿,我觉得这是女人的本分,蛮开心。”
易勤说,现在也有现在的快乐。一是这帮孩子的纯洁童心,给了自己安慰;二是在行业中打响了自己的品牌,特别自豪。再多的苦,也觉得值。
自己一定会坚持干下去,如果干不动了。就会寻个新的带头人,条件只有两个:一是要有爱心,二是不能贪心。有爱心才能带好智障工友,不贪心才能保证食品安全。
易勤希望,能有更大一点的厂房,再贷款上两条新设备,招一些健全的工人;分别生产高端产品和平价产品,使东方红食品的品牌走得更远。
她还有一些苦恼,媒体报道了她的事迹后,有些智障朋友寻来求职,可她现在实在没法接收。另外,她还担心,社会活动多了,会影响生产,“客户都在催货啊。”
犟妈的亲情观:我们是个大家庭
易勤的女儿刘星(化名)穿着平底鞋,工作服。她说,因为做食品行业,上班后,从未涂过指甲油。她对父母的评价:“两个人都是一根筋。”
她说:家里人的称呼,在外人听了会很奇怪。父母喊女儿为“化验员”;女儿叫父母为易经理、刘经理。刘星说,上班喊习惯了,有时一家三口回家吃饭,她张嘴就喊:易经理,吃饭。
刘星两年前大学毕业,本可找个相对自由的工作。可易勤把她拉回了家。“一是让她吃点苦,好成人。二是厂里确实缺人,回来搭把手。”
易勤说,智障工友有一种特殊敏感,就如同小朋友争宠,如果知道刘星是自己女儿,肯定会产生情绪波动,从而影响工作。于是,她们之间就约定,女儿喊妈经理,妈喊女儿化验员。直到现在,工友们仍不知道,易经理是化验员的妈。
刘星和爸妈一起干活,除了化验外,她常到车间替一下母亲,好让母亲喝口水,有时烧烧饭。碰到放假,只想睡觉。“逛街也是干逛,很少买东西。”
刘星有些埋怨的是,午餐和工友一起吃。晚上,本来一家人可以烧点菜,一起吃吃饭,谈谈天。但妈妈一直忙着“捡场”,一忙就到晚上八九点,累得跟什么似的,下点面条、煮点饺子就打发了,一年好像200多天晚上都是吃面条、煮饺子。(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