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芝:自强致富不忘乡亲
2013年05月17日
现年58岁的郭凤芝,自创办残疾人企业以来,带出了30多位徒弟,他们大多都是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每名弟子的月收入都超过1500元。郭凤芝说:“身残志坚,一样能致富。我的梦想是让残疾人和生活困难的朋友掌握一技之长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郭凤芝从1970年参加工作,至1985年的15年间,一直在丰宁苏家店、外沟门等地担任民办教师,她工作尽职尽责,从普通教师干到小学校长。并于1985年转为公办教师。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们相继到了上高中的年龄,为了使四个子女更好的完成高中学业,郭凤芝主动从小学校长的位置退了下来,自愿调入县城粮食局幼儿园做起了幼教老师。她的工资收入也从原来的146元,一下降到了59元。
没有想到的是:1998年粮食企业体制改革,郭凤芝由一名幼儿园教师无奈地变成了一名下岗工人。她下岗以后,家庭生活越来越艰难起来,在随后的日子里,她曾傍徨惆怅过。但郭凤芝很快就悟出了一个道理:下岗是国家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人虽下岗但心不能下岗!
下岗后,郭凤芝为了赚钱供子女上学,她上山刨过草药、采过蘑菇,开过缝纫铺和书店,刻过美术字,写过广告牌,并在一个个不眠之夜里剪窗花,做刺绣,换来些零钱以贴补家用。不幸的是她于1994年3月,因患心脏夹层动脉瘤住进了北京阜外医院,由于用药不当,在进行心脏换瓣手术时,造成了她听力残疾,就成了残疾人。再加上她连续多年每日劳作在14、5个小时,超负荷的劳作致使她右腿肿胀,血压升高,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长期的艰难打拼使郭凤芝认识到,要想改变命运,必须有一技之长。她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一定的美术功底。2001年,受山东等地麦秆画制作的启发,郭凤芝突发奇想,开始尝试用野草、高粱、玉米等10余种植物的秸秆材料制作秸秆画。历经3年时间的研制,她将秸秆画的主要材料定位于玉米秸秆。这种材料取材于玉米秸秆的最上一节,经过清洗、漂白、消毒、劈剥、熏蒸、粘贴等多道工序后,采用裁剪、雕刻、薰烫等多种技法,制作成精美的玉米秸秆画。作品的内容多以民俗民风、民间故事、花鸟虫鱼、山水风景、诗词歌赋、十二生肖等为主。这种产品不仅可用于居室、办公场所等地的装饰,且可成为独个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成为千百农户可就地取材的增收渠道。由于患有脑血栓后遗症,郭凤芝的手指麻木,制作期间被玉米秸秆刺破手指、鲜血直流已是家常便饭。就是这样,尽管在研制期间自己搭进了2万多元血汗钱,可她依然乐此不疲。
在艰苦的创业中,郭凤芝的心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三个信条:不服穷,不服病,不服老。她坚信,学习技能能改变命运,依靠双手能够发家致富。在试做玉米秸秆画前后三年的时间里,她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孩子送给她买衣服的钱都买了原材料。为画一张图纸,往往通宵达旦。她坚信有成功的一天。在连续几年的研制过程中,郭凤芝由于劳累过度,2002年她患了脑血栓,落下了手脚麻木的后遗症,作画时双手常被扎的鲜血淋漓,为设计图案夜以继日,往往要做几十遍试验才能获得成功,其间辛苦可想而知。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天津开发区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任人事部经理的小儿子程旭冉,把母亲的玉米秸秆画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当无意中这幅作品被日方企业负责人发现后,郭凤芝和她的玉米秸秆画的命运开始有了难以置信的转机。这种仅有30×40厘米的玉米秸秆画在此后两年间就被日本人以每幅500元的价格买走了300多幅。被人肯定与认可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郭凤芝看到了民间艺术广阔的前景与巨大的升值空间。随后,她的秸秆画获得了国家专利。
2004年,郭凤芝吸纳原粮食企业两名下岗女工参与玉米秸秆画制作,她也第一次带出自己的两名秸秆画弟子,到2005年,这位下岗女工的弟子达到了10个,不仅使她的玉米秸秆画作品年产达到500余幅,且使每名下岗弟子的年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作品年创产值10余万元。
2005年4月,丰宁第四小学聘请郭凤芝为24名聋哑学生任特教老师。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能够让每名残疾孩子都拥有一技之长,本身就有着听力残疾的郭凤芝接受了这个请求。从此,她一边刻苦地学习手语以能够与孩子们沟通,一边手把手地倾心传授玉米秸秆画的制作工艺。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她采取收购孩子作品的形式传授制作技巧。一年下来,这些上至19岁下至7岁的聋哑学生除设计构图外,基本能够独立完成每一种工艺技法。大量学生们的作品不仅拿到了全省组织的秦皇岛特教工作会议上布展,而且进入到民建中央和北京师范大学。
郭凤芝的秸秆画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为进一步开拓市场,郭凤芝考虑到扩大生产,她理解下岗女工的艰难,给很多下岗女工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
女工徐立英,原来是酒厂工人,下岗后生活选入困境,她思想一度苦闷,感到生活无助。郭凤芝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主动吸收徐立英到自己的公司上班,还常带她外出参观学习。经过郭凤芝的无私帮助和徐立英自己的勤奋努力,仅仅三四年时间,徐立英不但掌握了玉米秸画的制作技术,而且还创造出一种用各种线缠绕粘贴组成的“线画”,这种画材料简单,品质好,有很好的市场前景,目前,郭凤芝正在积极地帮她申请专利。
一些残疾人,慕名来找郭凤芝学习秸秆画。郭凤芝便无偿的为他们提供原材料和刀剪、电烙铁等工具。学得好的可以留在厂子就业。离家远的便在她家免费吃住。几年下来,郭凤芝为此付出了数万元。郭凤芝无私的帮助使得许多残疾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在郭凤芝厂子工作的下岗工人和残疾人,大多生活贫困。为了使他们自食其力,早日走出贫困的阴影,郭凤芝全部免费无私的教给他们学习技术,全部免费给他们提供原材料。通过郭凤芝的带动,几十个残疾人家庭稳步脱贫。她的真诚奉献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称她为爱心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