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杜丽群:为生命站岗的"红丝带"

2012年12月18日

    艾滋病,如今已不再是个陌生的名词,但对不少人而言,“闻艾色变”依旧是普遍的反应。然而却有这样一个人,当人们对艾滋病心怀恐惧时,她每天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艾滋病护理战线上默默奉献着;当人们对艾滋病患者心存芥蒂时,她却把他们看做知心朋友,陪他们聊天、共同进餐。她以白衣天使的敬业,以女性的细腻,为艾滋病人注入信心与勇气。在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她参与或指导护理的艾滋病患者达4000多人次,累计为病人节省医疗费3万余元。她就是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被很多艾滋病患者当做自己的“邻家大姐”。

    在危险面前,别人退缩,她却迎难而上

    上午9点,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的艾滋病科,护士们同往常一样,早已忙碌起来。她们有的对照病历,忙着给病人们配药、记录病情,有的耐心为病人清洗、输液、护理……目前,艾滋病科已由刚成立时的一个病区发展为2个病区,收治的病人也从刚成立时的200人增至1000人,成了广西最重要的艾滋病防治医院之一。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在全区同行看来都“大名鼎鼎”的科室,刚成立时却险些因为无人担任护士长而面临“夭折”。

    “刚提出成立艾滋病科的时候,医院里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都没有人愿意接这个烫手的‘山芋’。”在谈到科室刚成立时的情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兰江依然记忆犹新。2005年初,在艾滋病科筹建阶段,医院本着自愿的原则,让全院职工自愿报名。但在那个谈“艾”色变的年代,很多人包括医务人员在内都对艾滋病有着深深的恐惧,因此,医院领导层等了大半年,艾滋病科的职位依然“无人问津”,而被约谈的几个护士长也都不愿意到这个新科室任职,艾滋病科还未成立就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局面。

    为难之际,时任结核病科护士长的杜丽群主动找上“门”来,愿意担任艾滋病科的护士长,她的选择不但令医院领导大为惊讶,也令整个第四人民医院炸开了锅。要知道,杜丽群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风险极高的岗位,而且她所放弃的结核病科,还是医院效益最好的部门。而这个选择所带来的影响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艾滋病科,也重新认识了杜丽群这个人。

    2005年6月,医院艾滋病专科正式成立。在杜丽群的影响和感召之下,共有10名护士来到这个新的部门同她并肩作战。科室成立之初,杜丽群几乎倾其所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艾滋病科室的筹划建设当中,她参与病区的区域划分、物品准备、人员培训、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制订护理常规、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在她的带领下,艾滋病科室工作管理机制日臻完善,步入正规化渠道。目前艾滋病科已从刚成立时的一个病区发展为2个病区,护理人员也增至30多人。

    有人劝说杜丽群:“随便在哪个科室当个护士长就行了,为什么要冒着危险从事这个无人敢触及的行业呢?”杜丽群总是笑着回答:“艾滋病患者是特殊的病人,我们要救治的不仅是他们生理上的疾病,更多的是他们心理上的问题,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排斥他们,没人愿意为他们服务,那他们对这个世界不是更绝望了吗”。杜丽群就是以这样的精神为依托,勇敢地担当起艾滋病护理战线上的排头兵,用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的誓言。

    在别人眼里,她是天使,她却说其实我是战士

    “我们的杜大姐人特别好,在别人都歧视我们的时候,唯有她给我们阳光般的温暖和活下去的勇气,对我们来说,她就是我们的‘天使’”。在采访中,不止一个病人向记者描述着这样“天使”般的杜丽群,而每当谈起这事的时候,杜丽群却总是说:“在艾滋病科,我们每天从事的既是护理工作,又是一场场战斗,不仅要面对着各种职业暴露的风险,还要面临着狂躁病人发作时带来的人身威胁,我们其实更像是战场中作战的战士。”

    2009年的一天,一名医生在巡视病房的时候,因为言语上不注意,突然激怒了一位病人。他挥舞着一把水果刀对医护人员进行恐吓,在病房里大声吼叫:“我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这病到底还能不能治!”他的突然举动顿时让整个病房乱作一团,医护人员们纷纷躲开,不少年轻的护士甚至被吓得哇哇直哭。

    在别人纷纷逃离的时候,杜丽群又一次迅速地赶到了病房。在稳定好自己的情绪后,她径直走到病人面前,首先帮他把医疗设备安置好,然后和颜悦色地问他有什么需求,这一举动让躲在一旁的同事们纷纷为她捏了一把冷汗。

    或许是看到了熟悉的杜护士长,病人紧张的情绪开始缓和下来。在了解了情况之后,杜丽群一面耐心地跟病人讲解治疗的过程,鼓励他坚持治疗,一面帮他处理疼痛难忍的伤口,让他不要放弃希望。渐渐的,病人的情绪逐渐平稳下来,他那举着水果刀的手,也随着众人的心慢慢地落了下来。

    艾滋病人由于内心的绝望而导致情绪失控,杜丽群很能理解。“对艾滋病人我们不应歧视,其实他们内心并不想伤害人,他们只是得了特殊疾病的普通人,人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和关爱。”

    在杜丽群的影响下,科里的护士们都把艾滋病患者当做亲人和朋友一样看待,她们用自己的行动也赢得了患者的尊重。自开科以来,除一名护士因生育不得不调动岗位外,没有一个人离开过艾滋病科,而越来越多的年轻护士们也自愿加入到这个群体中来,在这平凡而又伟大的岗位上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生命争夺战中,她不离不弃,让枯毁的生命再度绽放

    “在护理艾滋病人时,护士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第四人民医院的采访过程中,记者随处可以听到这样的评论。因为大部分艾滋病患者几乎都没有了免疫能力,病人往往并合了多种感染,腹泻、咳嗽、呕吐是家常便饭,一些危重病人的排泄物时常会不受控制地流出……而杜丽群和她的团队的工作也围绕着这些病情展开。

    2005年7月的一天,一名住院的病人全身突然冒出大量的水泡并开始溃烂,他的血和皮肤都粘在床单上,发出阵阵的恶臭,连翻个身都无法进行,甚至他的家属都因无法忍受散发出的恶臭先后离开。家人的离去也让病人的情绪变得十分暴躁,他一面痛得嗷嗷大叫,一面开口骂人。看到这种情形,年轻的护士们都不敢上前护理。

    在紧急的情况下,杜丽群又一次挺身而出。她首先要为患者打上针,但由于患者的皮肤一碰触就会渗出血来,而且表皮严重溃烂,根本无法找到血管。杜丽群只能凭借解剖位置给他进行颈内静脉穿刺,顺利地为他打上了针。当时正值炎夏,杜丽群穿着厚厚的隔离服,戴着口罩,一边顶着难闻的臭味,一边忍受着病人的恶骂,恶心了就到卫生间呕上一会儿回来接着弄,经过近3个小时的抢救,患者的骂声渐渐消失了,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为了让病人保持干爽,杜丽群每天都要为他更换两次床单,因为病人的皮肤都粘在床单上,为减少疼痛,杜丽群只能一厘米一厘米地为他翻身,每一次操作就是一个多小时。换完床单后,还要给病人的伤口进行清洗,从头到脚每一寸皮肤都不放过。经过十多天的护理,奇迹出现了,这个连亲人都要放弃的“必死的人”竟然生还了。杜丽群再一次将生命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谢谢你救了我一命,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病人苏醒后对杜丽群说的第一句话,让她觉得十分欣慰。“其实在那种情况下,作为护士长的我要不上去,护士们就更加不敢去了。 面对可怕的疾病是很难,但我们不能放弃他们,也不能让他们放弃自己,只要坚持,就会有奇迹”杜丽群说。

    “温馨病房”和“红丝带中心”也是杜丽群团队的创新——电视机、DVD、象棋,这些家里才有的“娱乐设施”已经配置在感染科病房里;K歌、烧烤、气排球比赛,这些活动填平了护士、患者、家属之间的“鸿沟”。

    杜丽群为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服务已达7年,她参与和指导护理过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达4000多人,很多病友都把她当做亲人和知心朋友。现在,杜丽群时常会收到意外的“惊喜”。许多病人出院后会专门回来看望她,也有病人会为她寄来亲手做的小礼物,甚至有些病人康复后主动到医院来做自愿者。因为在这群特殊病人眼中,杜丽群早已是他们最亲的人。 (南宁新闻网 记者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