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奉献爱心的最美乡村医生
2012年11月01日
今年50岁的陈艳梅,是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城郊村卫生室的一名普通医生。她十几年如一日,守护着全村3000多名村民的健康和快乐,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和钦佩,人们称她为最美乡村医生。
情系乡村,扎根基层
1996年,陈艳梅从工作17年的克山县亚麻厂医务所下岗,县妇幼保健站调她去做医生,可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她却来到了克山镇城西村,创建了村卫生室。一干就是近20年。
她虽然有多次机会离开卫生室,到工作条件好、待遇优厚的单位去工作,但是她离不开自己所热爱的这份乡村医生工作,更舍不得这里的乡亲们。
乡村卫生室不同于一般的诊所,更不同于县乡医院。医生很少坐堂接诊,工作也没有上下班之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村里人有病,就得马上出诊,工作非常辛苦。
陈艳梅的城西村卫生室设在城内,她每次到村里出诊至少要走几公里的路,所以,她的工作就更难了。为了不误诊,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一年四季无论是春夏秋冬,她总是风雨不误,及时出诊。近20个春秋,无数个严寒酷暑,陈艳梅经历了多少苦、多少难,谁也说不清。
2004年8月的一天晚上,天下着大雨,村民王清海的邻居赶着马车来到了卫生室,陈艳梅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冒着大雨坐上马车。当快到村里的时候,因天黑路滑,马车陷进了路边的泥坑里,陈艳梅赶紧下车,不料鞋陷进了泥里拔不出来,她就光着脚跑到王清海家,对王清海老伴进行抢救。由于抢救及时,老人安然脱险。陈艳梅回到家中,丈夫见她一脸倦意,满身泥水,既心疼又抱怨地对她说:“你这是图个啥呀?再这样玩命下去,身体还要不要啦。”陈艳梅听后,心里一阵酸楚,沉默片刻,十分动情地对丈夫说:“图啥?这我还真没想过,我这不是玩命,是在履行职责,放心吧,以后我会注意的。”听了这话,丈夫无奈地摇了摇头,赶紧帮她把脏衣服换下来。
2010年,陈艳梅在郑州工作的女儿回来,准备接她到郑州开办诊所,颐养天年。女儿的一片孝心,着实让她心动,可是当她看到前来就医的患者,她的心又沉静了下来。一天,几位老人来到陈艳梅面前,拉着她的手问道:“听说你要去郑州,你真的要走吗?我们可舍不得你啊!”陈艳梅看着面前一张张熟悉并充满怀期待的脸。她感动了,一股暖流从心底升起,两行热泪情不自禁的淌了下来。“我不走,我也舍不得你们啊”陈艳梅激动地说。听了这话,老人们会心的笑啦。
面对这动人的场景,再看看患者送给妈妈的一面面锦旗,女儿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第一次从心里感受到妈妈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当即决定,把原打算在郑州买房的20万元钱留给妈妈。女儿的理解和支持,为陈艳梅增添了新的动力。她当年就用这笔钱,把卫生室改建成200多平方米,集体检室、微机室、观察室、康复室、处置室、药房为一体的标准化卫生室。医疗环境和医疗条件到了改善,为村里的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几年过去了,陈艳梅义无反顾地坚守在这个小小的卫生室,行走在乡间小路,往返于千家万户,为百姓排忧解难,送医送药,守护着百姓的健康和快乐。
心系百姓,无私奉献
陈艳梅常说:“医生这个职业,是为了救人的,不是为了发财的。”所以,多年来,她始终坚持“行善事,济贫困”的行医准则。
“城西村卫生室虽然不大,但是这里的医生却有颗金子般的心。”克山的一些老百姓如是说。陈艳梅不管哪来的患者,向来都是有钱治病,没钱免费治病。对五保户、困难户,她从来都免收医药费,直到病愈为止。所以,人们把她的卫生所形象地比喻为,危困患者和残疾人的“救助站”、城西村村民的“药匣子”。
低保户程淑娟做过肾移植手术,丈夫患有糖尿病,陈艳梅得知后,立即为程淑娟夫妇送医送药,定期为程淑娟夫妇看病送药,时刻关注他们的病情变化,稍有不测,她马上将其送到医院进行救治。陈艳梅看他们生活实在困难,就送给他们500元钱已补家用。多年来,陈艳梅不知多少次将程淑娟夫妇从鬼门关夺回来,程淑娟夫妇逢人便说“我这条命是陈医生给的……”
2005年6月,鹏程社区的王女士被确诊为宫颈癌晚期,生存期只有几个月时间,家人放弃了治疗。求生的本能让她找到了陈艳梅。为了给王女士最后一丝安慰,陈艳梅收治了她,不管多忙、多累,每天都要为她冲洗,护理,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2004年夏天,66岁的张丽蓉从大庆回克山探亲,突然晕倒在出租车上,出租司机赶紧把老人送到了陈艳梅的卫生所,陈艳梅立即进行抢救,经过一天一夜的治疗老人才恢复正常。张丽蓉的女儿为了感谢陈艳梅对母亲的救命之恩,特意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送到了县电视台。
为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陈艳梅给自己立下“规矩”要算计着给病人开药,为病人省钱。能口服药治好的就不给打小针,打小针能治好的绝不挂点滴。为了减少药品进货的中间环节,她尽可能直接从哈尔滨等大城市直接进药,千方百计把药品价格降下来,让利于民。对于村里的特困户、五保户,这里就是免费药房,随用随取。
有人曾为陈艳梅算过一笔账,每年免收、少收的药费至少有上万元,10几年下来,就是10多万元。
立足本职,拓宽服务
陈艳梅18岁从医,后进修于北京乡村医学院。按理说,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她是绰绰有余。但是,她可不这样想。她说,做为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有救死扶伤的精神,更要有救死扶伤的能力。所以多年来,她始终坚持一边工作,一边钻研业务,医疗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做到了一般病症不出所,重大病症能诊断。由于她的医术好,服务热情、周到,有些社区的居民都到她的卫生室来求医治病。这些人虽然不是她的服务对象,但是她从不推托,精心为他们诊治。
2000年的中秋节晚上,天下着雨。一对小夫妻下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到了陈艳梅的卫生室。妻子面带难色焦急地对陈艳梅说:“我家孩子病了,跑了好几个诊所,都因为没钱,人家不留啊,实在是没办法,才来求你救救我的孩子吧。”陈艳梅接过孩子一看, 都发烧到了39度,经查是双侧扁桃体发炎,立即给孩子用药,过了一会,孩子说饿了。陈艳梅问:“你晚上吃饭了没有吗?”孩子把一双小手伸出来说:“我家没有饭,只有馒头,我嗓子疼,咽不进去啊。”她满眼泪花,让丈夫给孩子盛了一碗大米粥吃。经过询问,她得知这小两口都是下岗工人,靠捡破烂维持生活,因为雨天纸壳卖不出去,没钱给孩子看病,就把孩子的病耽误了。他们走的时候,陈艳梅给孩子拿了一方便袋的大米。三天后,孩的病也好啦,妈妈给陈艳梅送钱来了,可她说啥也不收。妈妈只好千恩万谢的离去了。九月份的一天,孩子的妈妈抱着一盆九月菊来到陈艳梅的面前,笑着说:“这就是我家唯一最珍贵的东西,我把它送给你留个纪念吧。”陈艳梅高兴的收下了。
为了积极做好疾病预防,陈艳梅不畏艰辛,很早就开始为村民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免费健康体检既是一种健康的保证措施,也是一种福利待遇。可一些村民却不拿当回事儿,不愿意参加体检,为此,耗去了陈艳梅很大心血。为了做到应检必检,每次做完统一免费体检后,她还要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参加体检。最令陈艳梅头疼的是在疾病的预防上。
2002年,“非典”袭来,举国上下投入了抗击“非典”的战斗。而这里的村民们却不以为然,我行我素。为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落实各种防范措施,她抛家舍业,早出晚归,深入到各家各户,苦口婆心的动员、督促乡亲戴口罩、勤洗手,餐具消毒等,落实各种防范措施。从而,使村民逐步养成了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保证了全村人的健康。
小卫生室,特殊“家庭”
在陈艳梅看来,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为百姓排忧解难也是医生应有的责任。所以,长期以来,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卫生所这个小小的平台,不断的丰富扩展为百姓服务的内容。
组建特殊“家庭”,照顾孤寡残疾人。1996年,陈艳梅在巡诊时发现,在城西村,有这样8个人,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才只有10岁,有的是聋哑人、有的是痴呆、还有的是脑血栓后遗症。由于他们分别属于4个不同的家庭,照顾起来十分困难。事后,她就找到村里,提出将这8人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村里的支持。于是,由陈艳梅出钱租房子,一个特殊“家庭”组成了。陈艳梅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这个特殊“家庭”的家长,承包了这些人的生活和就医。
为了能够让家庭所有成员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过年的时候,陈艳梅和他们一起吃饺子,过节的时候,她按节令买好食品送到家中......
家庭成员隋明,十多年前患上脑血栓,丧失了劳动能力,妻子早世,他一个人带着十几岁的儿子艰难度日。2010年大年三十,隋明病情突然加重,陈艳梅将他接到家中,一日三餐,他想吃啥就给做啥,经过陈艳梅的精心护理病情很快好转,隋明含着热泪逢人便说“陈医生为了我们这个“家”真是操碎了心……”
转眼之间,10多年过去了。隋明的儿子隋晓宇已长大成人,在哈尔滨打工,每次回克山,都第一时间去看望陈艳梅,因为在他的心中,陈艳梅就是他的“母亲”。
2011年,在县残联的支持下,陈艳梅组建了克山县城西村残疾人康复站,添置了健身、理疗设备,免费为残疾人进行康复治疗。康复站成立不久,来康复站就诊的人就络绎不绝。
近20年来,陈艳梅就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为他人的健康和幸福耗尽了青春,无私奉献。她所做的一切,政府和人民没有忘记。各级政府和部门先后授予她“齐齐哈尔市十佳敬老好儿女”、“中国孝老敬老之星”、“齐齐哈尔市优秀乡村医生”、“感动鹤城十佳市民”、“齐齐哈尔市三八红旗手”、“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和“全省感动龙江人物”等荣誉称号。(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