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农民义工队行善14载
2012年09月26日
在广东中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是为村民跑腿的信息员,也是为村“两委”跑腿的宣传员。群众有什么困难、想法、意见和建议,会第一时间向他们反映;村“两委”有什么大动作,也在第一时间给他们通气。他们就是港口镇民主社区农民义工队。
由当初的11人发展到如今的60多人
中山农民义工队作为全国较早成立的农村志愿者队伍,创建于1998年,开始时只有11人,14年来他们一直自发参与志愿活动,发展到如今已经有60多人加入,其中党员占三分之一。“前几天有34人报名,实际录取了7人。”义工队队长梁宏坤认为,义工队员责任重大,需要严格筛选,不仅要求在品德上热心奉献、充满爱心,还要在群众中威望高,了解乡情、民情。
上世纪90年代末是整个社会的转型期,和当时的很多农村一样,民主村面临着征地问题、利益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矛盾,几位刚退下来的老干部和老党员主动请缨,联系其他一些在村中有威信、口碑好的村民,组成一支义工队,挨家挨户向村民解释政策,直到消除误解、化解矛盾为止。
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为宗旨的义工队伍。尽管队员已经换了好几批,但为5000多村民服务、做干部和群众“连心桥”的初衷从来没变。
目前,民主社区农民义工队这一成熟模式已推广至全镇9个社区,吸纳义工达2000多人。
每月探访20多户困难家庭
今年74岁的梁穗珍老人是民主社区的居民,儿子和儿媳经营着一间小卖部,家中一栋老房子既是铺面,又是住家。由于长年受类风湿和痛风病症困扰,老人的手指已经不能伸直,腿脚十分不灵便,眼神也不好,要靠别人推轮椅她才能外出,因此只好长年待在床上,与一把电风扇、一部收音机为伴。
可这一天,梁婆婆的家里比平时热闹多了,不仅有乡亲来和她拉家常,还有人陪她一起唱最爱的咸水歌。这些乡里乡亲都是农民义工队的队员,探访像梁婆婆这样的长期病患者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而梁婆婆对这群义工也已经非常熟悉。义工梁群娣一边帮她擦着药油,一边询问梁婆婆的病情,梁婆婆说:“我病了很久了,整天就在床上,也出不了门,不过儿子儿媳都很孝顺,偶尔还能有这些义工来看我,我就很高兴啊。”
农民义工队队长梁洪坤告诉记者,他们平均每个月会探访20多户这样的家庭,村里支出2000多元慰问金,义工队的目标是“逢病必慰问”,虽然资助不是很多,但至少从心理上给病患者带去安慰。
农民义工队成全民修身典范
义工队平日除了当政策宣传员与村“两委”信息员外,群众有什么困难,只要一个电话,义工队就会派人及时赶到。义工队做过的不少好事,在村中都传为佳话。“做了十几年义工,这些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梁洪坤说。
在义工队的活动日记中,记录着义工队成立以来的工作大事。这些所谓的“大事”,大部分其实都是点滴小事,甚至只是微不足道的琐事:谁家夫妻拌嘴了,他们去当和事佬;邻里纠纷、骂仗扯皮,他们便去劝架调解;谁家有病人了,他们登门探视;他们还自己凑钱,在街心公园增添一张张石凳,为困难户购买化肥及电饭煲;辅导迷途少年、寻找走失村民、帮助困难家庭料理亲人后事等……义工们都说,参加这个工作就是发挥个人余热,绝大部分队员都是自发参加或者被身边人带动感染的,义工队成立以后确实让村里更和谐了,社会风气也变好了,村民对他们的工作也非常认可。
作为资历最老的农民义工,65岁的罗献文很自豪,“我们的优势就是人熟地熟,群众相信我们义工,也和我们没有什么隔阂,有问题愿意来反映,请我们帮助解决、与村干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