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退休教师陈起贤省吃俭用捐资助学40万元
2012年09月06日
在88岁陈起贤的家中,有一支“造型”奇特的饭勺,因为长期磨损,勺部好似被削掉了一半,尽管如此,陈老还是舍不得丢掉。
比起饭勺,更加令记者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陈老的账簿,上面记录着他每月的生活开支,其中,今年1-8月平均月消费不超过50元,最少的一个月才花了16元!
他省吃俭用,却在10余年间捐款40多万元发展家乡教育事业。
人生经历坎坷
9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大坡中学,见到了陈起贤老人。
陈起贤出生于大坡镇一户革命家庭,其父陈继业大学毕业后回琼参加革命,与冯白驹将军同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因为叛徒出卖,陈父1928年遇害。当时,陈起贤未满4岁。
之后,陈起贤在寡母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并考入华南师范学院学习。1953年,陈起贤毕业,任教于琼海华侨中学,一时意气风发。
不料,灾难突然降临。1958年,陈起贤被错划为右派,被送往石碌铁矿进行劳动教养,结果妻离子散,之后被遣返回家务农,20余年蒙冤受屈,饱尝人间辛酸。
1980年,陈老终获平反昭雪,同年被调往大坡中学任教。
“重新当上教师,陈老工作十分卖力,各方面表现突出。”陈起贤当年的学生、现任大坡中学校长吴多颖告诉记者,陈老退休前曾8次获得“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教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84年7月1日,在大坡中学时任校长陈有许的介绍下,年届60的陈起贤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天,陈老说是他“一生中感到最幸福的日子”。
师者大爱无私
任教期间,陈老还收养过13个贫困的学生,平日里他将这些孩子带到自己宿舍里一起生活,监督和辅导他们的功课,周末再送他们回家,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包括学习用具等多数都靠陈老省吃俭用提供。
吴多颖在读初三时也曾被陈老收养了一年。他说,当时学校学生宿舍的条件很差,阴暗、狭窄、拥挤,虽然陈老家的居住条件也十分简陋,他们的床都是用砖块和木板搭成的,但是陈老对他们很关心,学习上还加以指导,所以,他们的学业进步很快。
毕业后,所有曾被陈老收养或者资助过的孩子都很挂念陈老,常常回来探望。
1986年,陈起贤成为一名退休教师,但他退而不休,决定将他不多的积蓄和精力全部献给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他先后捐款5000多元,给多所学校用于修建校门、修理课桌椅等。而这个数目,在当时并不是个小数目!
2001年3月,陈老又一次性拿出10万元,用于修建大坡中学校园图书馆,之后又每年捐出1000元,为图书馆购买书籍。2004年-2008年,陈起贤又在大坡中学设立“业贤奖学金”,每年教师节时拿出5000元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
不仅如此,退休之后,陈老仍坚持为学校、学生做义务服务:帮学生补习物理;配合学校种植椰子、槟榔等经济作物;义务修剪校园绿化带……
2010年,琼山区大坡镇成立教育发展促进会,陈老又一次捐出10万元,用于资助考上大学和重点高中的贫寒学生。
陈老有个养女,原名谢玉雪,亲生父母双亡,陈老收养她后供其读完初中、高中、大学,直至走上工作岗位。为感激陈老的养育之恩,谢玉雪现已改名陈弘,认定陈起贤就是她的父亲。
如今,陈弘已有自己的家庭,她还经常带儿子和丈夫回到大坡中学看望陈老。陈弘已多次提出让陈老搬去同住。可是,无论如何,陈老也不同意。陈老对记者说:“如今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跟女儿们住一起,她们一定会特别照顾我,那会增加她们的负担。”
一生助人为乐
在陈起贤的眼中,父亲成为革命烈士,这让他感到自豪。他说,在父亲崇高精神的感召下,他从小就已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在陈老家中的墙壁上,贴着许多陈老亲手写的座右铭:“关心别人,快乐自己”;“助人为乐、知足常乐、乐于奉献、乐在其中”;“终生之爱,献给教育”;“顶天立地严于律己,心甘情愿宽以待人”;“做人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无私的人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这一生,陈老究竟做过多少好事、帮助过多少人,他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有一点他是清楚的,他说“帮助别人让自己感到快乐”。并且,他还给自己总结了一句:“平平安安活世纪人生,嘻嘻哈哈乐百年幸福”。
去年,陈老病重中不顾众人反对,又坚持捐助学款5万元;今年,陈老再次拿出10万元,继续支持大坡教育事业发展。
琼山区大坡镇党委书记杜梅英说,陈起贤一次次慷慨捐资助学的行动,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大坡教育的关注,使得捐资助学的氛围日渐浓厚,对教育发展也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大坡教育发展促进会的负责人则表示,他们曾试图婉拒陈老的捐款,但因陈老坚持,所以暂时将捐款接受了,但在教育保留基金计划中,会永远为陈老保留着他曾捐过的25万元这个数目,他们希望这个一生都在帮助别人的老人也应得到大家的帮助。
也许,这一次,陈老已倾尽所有,再也拿不出更多的捐款了。然而,大坡中学校长吴多颖向记者透露,陈老曾经和他提过“身后事的安排”,陈老表示强烈希望在自己百年归天后,将自己的遗体和眼角膜等器官捐给有需要的人,或者医学研究机构。
“无私奉献、乐于助人,这就是他。”吴多颖说。
上世纪70年代,老人在他校园里的宿舍前,种下了一棵棵白玉兰树,每当开花时,校园里到处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一届届学生几乎都曾坐着小板凳在白玉兰树下听他辅导物理……有人说,这一棵棵白玉兰树就象征着老人,为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不求回报。
是啊!老人就像那一棵棵白玉兰树一样,默默地造福别人。人们说,他,就是校园里的“白玉兰”!(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