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朝鲜族老汉的爱心福利院
2012年08月10日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一提到爱心福利院,各族群众都会伸出大拇指,称赞爱心福利院有一位收养孤儿和孤寡老人的好心人,这位好心人叫韩哲范。
韩哲范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长安镇的一位朝鲜族农民。韩哲范的童年和学生时代都是在图们市长安镇的农村里度过的。因为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母亲又体弱多病,家里一直很穷,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如果不是依靠乡亲们的好心接济,生活很难维持下去。得到过别人帮助的韩哲范立志要知恩图报,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特殊的家庭成员组成了“韩哲范集体户”
1992年,在图们市长安镇供销社工作的韩哲范辞掉了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不错的工作。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承包了燕子沟70多公顷的山坡荒地,栽种了7000多棵苹果树和梨树、3万株落叶松、2.5万株杨树。经过一家人的辛勤耕耘,曾经荒芜的燕子沟变成了绿树葱葱、梨花飘香的世外桃源。之后,韩哲范在这里盖了15幢具有朝鲜族特色的旅游房,建起了集旅游、观光和饮食为一体的燕子山庄。
1998年9月的一天,一位老人领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来到山庄,韩哲范一家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老人讲,他是孩子的外公,孩子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是老两口在一直照顾孩子。由于家里生活困难,不要说供孩子读书,连吃饭都成问题。老人不想让这个可怜的外孙这么小就辍学,听说韩哲范为人热情好善,就抱着一线希望,领着孩子来到山庄,恳请韩哲范收养这个孩子,给孩子一个念书的机会。
韩哲范同妻子商量后,决定收养这个孩子。这个孩子是韩哲范收养的第一个孤儿——当时才14岁的金永浩。同年,韩哲范又收养了同村因家庭困难而面临辍学的一对汉族姐妹、一名朝鲜族男孩和被人送来的另外两名孤儿。于是,韩哲范一家由原来的“四口之家”变成了“十口之家”。当时,村里人把这个由特殊成员所组成的大家庭戏称为“韩哲范集体户”。后来,这个“集体户”的成员越来越多。韩哲范不仅收养了无依无靠的孩子,还收养了病残、智障的老人。
再缺钱,他没有让一个孩子辍学
再穷不能穷孩子。随着“韩哲范集体户”人员的增多,矛盾和问题开始出现了,最突出的是钱的问题。虽然植树、种地和经营山庄有一定的收入,但韩哲范的手头并不是很宽裕。山庄人数最多时近30人,每年光粮食就吃掉5000多公斤。除了维持山庄的正常开销和应急支出以外,每年开学时十几个孩子的学杂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2002年,延吉至图们的高速公路通车后,由于种种原因,山庄歇业了。韩哲范的收入仅仅依靠承包的十几公顷土地、一片果园,和饲养牛羊鸡鸭。而这些收入对于维持这个大家庭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韩哲范一边扩大生产,增加收入,一边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他陆续卖掉了40多头牛、80多只山羊,连母亲的房子也卖了应急。即使是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韩哲范也没有动摇和放弃,再苦再难也没让一个孩子辍学。他说:“钱没有了可以借,以后总有还的时候,但是耽误了孩子的教育,就无法补回来了。”
对收养的孩子,韩哲范夫妇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吃的、穿的、用的一视同仁,连零花钱的数目也一样多。孩子们不管谁做错了事,韩哲范都要进行批评教育,从不偏袒任何人。孩子们做了好事,韩哲范同样为他们感到高兴,并给予表扬。孩子们上学要走5公里多的山路,每天韩哲范就用拖拉机送孩子们上学。冬天的山区异常寒冷,孩子们上学时天还未亮,放学时天已经黑了,孩子们坐在韩爸爸的车上,相拥取暖,互相鼓励,有时还一起唱着歌,成为这条山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直到2006年,一家慈善机构给他捐赠了一辆面包车,才使孩子们摆脱了上学路上严寒的困扰。每年暑假,韩哲范就带着孩子们到附近的旅游景点旅游。到周末,韩哲范也会组织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们开始走出山庄,到外面的世界开创自己的新生活。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8人上了中专,3人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为了舞蹈演员,有的考上了外语学校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有的在天津等地的宾馆、饭店当厨师……“一些走出去的孩子告诉我他们要结婚了,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韩哲范说。 看到这些孩子们长大后自食其力,成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有用之人,韩哲范感到莫大的欣慰。
爱心福利院让他的爱心事业进入新阶段
在原有的山庄和果园、林业的基础上,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韩哲范的山庄改造成为“爱心福利院”。他的爱心事业进入新阶段。爱心福利院成立后,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热情支持和援助。在电力部门的支援下,福利院于2005年接上了电,孩子们告别了多年来晚间点油灯学习的历史。一些民间慈善团体也伸出了援助之手。有一家慈善机构为福利院捐赠5万元,用于解决生活用电问题。2007年3月,图们市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暨现场会在爱心福利院召开,会上研究决定给爱心福利院更多的支持:由民政部门安排,从当年6月起,爱心福利院内所有被收养人员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教育部门从当年9月的新学期开始免除11名福利院学生的一切学杂费;交通部门负责修建连接延图公路到福利院间的1公里水泥路。
从韩哲范收养第一个孩子起,已经过去了14年。这14年来,韩哲范收养了60多名不同民族的儿童和老人,每年都有人离开,每年又有人加入进来。在这种无私的奉献中,韩哲范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常说:“吃水不忘打井人。如果没有党的民族政策,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农村富民政策,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就不会有今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