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千余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
2012年05月31日
5月29日上午,从广东东莞回家休假的武汉新洲区李集镇的村民高庚胜,骑着摩托车来到邾城四小,看一下7岁儿子在校寄宿情况。见到记者,他连说了3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儿子每天自觉刷牙,二是没想到儿子的衣裤鞋袜干干净净,三是没想到子考了双百分。
和高庚胜一样,许多慕名将孩子送到武汉邾城四小就读的家长,都曾到学校暗访过,但暗访的结果却一样:“伢在这个学校住读,比家里还照顾得好。”
寝室:代理妈妈让孩子找到家
邾城四小的前身是一所乡村小学。据校长饶小平介绍,从2000年开始,学校生源逐年递减,从600多名学生减少到2005年的不到300人,学校面临撤并。此时,时任校长张雷英瞄准全区留守子女这个特定群体,提议办一所寄宿制学校。
学校绝地逢生,生源开始逐年递增,到目前,该校共有39个教学班,2086名学生,寄宿学生占到80%,其中留守儿童逾千人,被称为武汉留守儿童“第一校”
宋丽娟是2005年到邾城四小当生活老师的,但学生们更愿意称她们为代理妈妈,虽然她的孩子去年已从该校毕业,但她仍然选择留下。该校分管寄宿的副校长刘建军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共有48名生活老师,除宋丽娟外,她们的孩子也都在学校寄宿。
48位生活老师,就是48位代理妈妈。陈圆圆是学校五年级6班的学生。去年上半年,她的父母去了河南, 她跟随转学过去了。半学期后,她又转回了邾城四小。 陈圆圆告诉记者,有一次她晚上发烧了,是生活老师背着她去医院挂的吊针,打完针,生活老师又把她背回了寝室。回来的路上,她睡着了,就像伏在妈妈的背上一样。还有一次下雨天,妈妈不在身边,自己的衣服带得很少,是班上的易老师把自己女儿的衣服拿过来给她加上。“这次转回来是因为舍不得这里的老师。在那边,我只有一个妈妈,在这里,我们有很多妈妈。”小女孩说。
记者在住宿楼一层看到,几位代理妈妈正在各自“家”中忙碌,有的整理床铺,有的拖地,有的则给孩子洗鞋。学生公寓这多学生,鞋子、袜子、被子那么多,居然没有一点异味。宋丽娟说:“细伢这几年中跟生活老师接触最多,所以蛮多都把我们当妈妈一样,有了烦恼也跟我们说。”
食堂:每周13餐食谱不重样
年过花甲的沈顺南家在刘集,两个外孙都在邾城四小寄宿。他告诉记者,4年前,他是将信将疑地把外孙女王晶送进该校的,而去年9月,则是提前打招呼替外孙王琪预留了一个床铺。“平均每个月300来元伙食费,哪里找这便宜的学校。”
伙食费很便宜,孩子们吃得怎样呢?记者在该校食堂门口看到了本周的食谱,当天的早餐是稀饭、馒头、黄金饼、花生米和清炒西葫芦,中餐是豆米肉丝蛋汤、宫爆鸡丁、西芹千张肉片、清炒生菜,主食是米饭。
寄宿生每周一早晨由家长送来,周五下午由家长接走,每周在校要吃13餐。要做到餐餐合口、有营养还不重样,一个月300多元够不够,该校校长饶小平说:“肯定不够。”她告知,超出的部分除了国家补贴,学校还会接受爱心企业的资助。
中午,学生们集中就餐。 在老师带领下,学生们列队而入。一千多人的集中就餐场面蔚为壮观。这么多学生就餐,却没有一个讲话的。整个餐厅能听到的就是勺子碰餐具的声音。
教育:良好习惯从养成开始
本周一早晨,武汉市教育局教科所德育室主任王一凡独自驾车,悄悄到该校暗访。升国旗时,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按顺序出教室到操场,他的观察是,一年级的学生动作略慢,而年级越高秩序越好。
上课铃响后,他守在三(1)班门外听了一堂语文课,他发现,全班57个孩子中,有3个戴眼镜,而就是这3个孩子,也都在看书写字时保持着正确的姿势。在提问环节,语文老师共点了30个孩子回答问题,这些孩子的座位分布较为均衡。他据此认为,该校在让留守儿童公平享受优质教育和培养良好习惯上有自己的一套。
邾城四小教学楼的一面墙上,有两行醒目的大字,一行是“良好习惯从养成开始”,另一行是“美的人生从这里起航”。
校园内,记者亲眼看到一个就完餐的高年级小女生默不做声地拾起了地上的一小片瓜子壳, 丢进了路旁的垃圾箱内。“在学校,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人人都是保洁员,看到垃圾就捡,这已经在校内形成风气。”饶小平校长很自豪地介绍说。
王一凡说:“这些从小养成的好习惯,会让孩子们终身受用。”
在注重“养成”教育的同时,该校还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开展丰富的校园兴趣教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步增强。该校先后获得武汉市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武汉市人民群众满意中小学、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