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金田村一个特殊的“家庭”
2011年12月08日
在广西桂平市金田镇金田村,有一个特殊的“家庭”,由上百个农民工子女组成。负责他们一日三餐等日常生活的,是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在老人的关心照料下,茁壮成长。这在当地群众中,被传为了佳话。去年10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办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上,“家长”谢隆智被授予全国关工先进工作者称号。
金田村风貌(资料图片)
创办“农民工子女”之家
现年65岁的谢隆智,原为广西区三建公司的工人,退休后回到老家金田村居住,在村里建了一个有一栋主楼、两栋副楼、四周有围墙环绕的庭院,院里种有黄皮、龙眼等果树,环境优美,宽敞幽静。他看到一些夫妇到广东等地打工后,把孩子们留在村里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不仅生活上缺乏亲情的关爱,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也不放心。谢隆智想:妻子过去曾当过10年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夫妇俩平时闲着,房子又宽敞,替孩子们张罗一日三餐不成问题,晚上还能督促孩子们做作业,辅导他们学习。于是,和妻子商量后,他开始在自家创办“农民工子女之家”,接纳和照看农民工子女。
2005年秋季期,第一批共20多个农民工子女来到谢家。他们平时在附近的金田起义纪念小学就读,放学后就回到谢家。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生活起居有规律了,孩子们的笑声也多起来了,得到父母的夸奖。之后,又不断有农民工子女加入这个温馨的大家庭。2010年秋季期超过了100人,分别来自周边乡镇,有的甚至来自梧州等地,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5岁,从学前班到六年级的都有。这群来自四面八方的孩子,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给孩子以父母般的关爱
农民工子女最需要关爱,最需要家庭的温暖。谢隆智及其妻子把这群孩子当作自己的孙儿、孙女,想方设法营造一种大家庭的温暖氛围,并对他们精心照料。谢隆智夫妇俩除了向每个入住的孩子收取适量的伙食费和住宿费之外,不求任何经济回报。两位老人每天都围着孩子们转,给他们张罗一日三餐,接送孩子上、下学。平常哪个孩子衣服破了,就帮忙缝补;哪个孩子感冒、发烧了,老两口又带他(她)去看医生;孩子们该买什么衣物,他们都帮忙添置,并记好帐,等他们的父母回来时才“报销”。来的孩子多了,老人就把装柴草的厢房、做厨房用的楼房也清理出来,打扫得干干净净,腾出5间房子作孩子们的宿舍,用两间作学习用房。此外,还在院子里修建了3张乒乓球台和一个篮球架,买回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供孩子们体育锻炼用。每天,孩子们回到谢家,打球、游戏、做作业,嬉闹声、欢笑声在整个庭院里回荡,欢乐写在每一张幼稚的小脸上。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老俩口还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讲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战斗故事,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创业、不计名利得失、发奋图强的故事,培养孩子们爱社会主义、爱党、爱国、爱学习、爱劳动的高尚情操。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集体观念,老俩口安排好孩子们每天轮值扫地、洗菜、烧火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同时设有家庭记事簿,记录着这个家庭每天发生的一切。令老人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在这里养成了互敬互爱、互相关心体贴、先人后己等良好品德。他们在一起学习、生活,从不吵架、斗殴,比亲兄弟姐妹还亲。这些年来,有几个孩子小学毕业后,到了中学就读,但他们依然依恋这个家庭,每逢周末都要回来住上两天,与弟弟、妹妹们一起共度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