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乐年有一位叫雪凤的学生,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后来到英国攻读博士。村里一个男孩原来在深圳上学,英语只考20多分。爷爷听说村里来了个洋教师,便让孙子回乡上学。最后他考上天津大学,一入校就在摸底考试中拿了第一名。
廖乐年生于马来西亚,是客属华人第三代。他自小讲英语,13岁就到英国读书,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英文和马来文教师。1999年,廖乐年退休,开始全球旅游。在美国时,一个朋友听他说想到非洲义教,就问:你为什么不回中国?中国也需要这样的服务。廖乐年说自己完全不懂中文。朋友说:“你是华人,中文肯定能学好。”
2001年,廖乐年飞到香港学习普通话。3个月后,就可以讲了。当年5月,他来到广州,激动地拨通了母亲的电话,说自己要回家乡义教。没想到第二天母亲就去世了,廖乐年悲痛不已。之后他就一直认为,“是母亲要我回来的”。
廖乐年小时候,母亲常让他背一句摸不着头脑的话,他只记得其音却不明其意。1996年,他第一次回梅州,朋友问他老家在哪,他摇头。朋友问他有什么线索,他就背出母亲教的那句、也是他当时能说的唯一一句客家话:“广东大埔长教百江德心堂”。朋友大惊,这就是老家的地址啊!随即把他带回长教村。
客家游子就这样找到了下半生坚定前行的道路。
他曾经有个绰号叫“癫鬼”
3月25日中午,村民廖建华的家里加了几个好菜,把廖乐年请来吃午餐。记者跟着廖乐年在村里走了一圈,谁见了他,都尊敬地喊一声“老师”。
但他刚来时不是这样。放着“番背”(即国外)好日子不过,跑到穷山沟里免费教英语,哪有这等好事,哪有这等好人?他被人送了个绰号叫“癫鬼”,意即不正常。廖乐年没有泄气,坚持送课上门。当时中国申奥成功,他的堂哥就说服村支书,办奥运会需要很多会说英语的志愿者,廖乐年正是来做这个培训工作的。“那就试试看吧。”村支书说。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英语成绩直线上升,大家开始接受了。
这得益于他独创的基本音教学法。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廖乐年,教了一辈子英语。他将常用的字母组合分类注音,让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念。这套方法容易上手,很受欢迎。许多学校请他去讲课,也有不少老师上门求教。前不久,大埔县重点中学虎山中学邀请廖乐年观摩。过几天,他还要到几所中小学培训师资。
看英语好学,村里的大人也蠢蠢欲动。40岁的罗秀琴和女儿一起在班里学英语。“我18岁就去广州工作了,在大酒店做过总机接线员,当时就一直想如果会英语多好。没想到回到村里,了了这个心愿。”罗秀琴笑着说。现在班里有4名妈妈级学生。
我们采访时碰到了28岁的湖南张家界导游黎艳。去年廖乐年到张家界旅游,刚好由黎艳接待。听她说接待外宾越来越多,感到有些吃力,就建议她来免费学习旅游英语。
有这等好事?黎艳半信半疑,决定和男朋友蒋涛一起到大埔找廖乐年。一来就学上了。蒋涛也跟着学。他说:会讲英语,回去经营旅店,肯定更方便。
“我免费教给你的,你要免费教给别人”
湖南人苏胜的到来,纯属偶然。去年3月,他在网上看到有关廖乐年的信息,感到不可思议,便想一探究竟。于是倒腾四趟车,来到了大埔。
他说自己想学英语,但廖乐年很不客气:“你没有预先联系,我不能帮你。”苏胜说:“我是诚心诚意的,不信请看身份证。”廖乐年一推,说:我看不懂中国字。然后用三轮车把苏胜送回旅馆。
后来他还是留下来了。在长教村住了3个月后,苏胜很震动。“学习英语在其次,更是被他的事迹感动,我愿意作为志愿者,帮帮这个67岁的老人。”他把妻子也带来了,一边学英语一边当志愿者。他妻子说:“我们在这里住3个月的笑声,比以前一年还多。”
村民廖安国30岁出头,去年在廖乐年的资助下养了57头猪,一共卖了2.5万元,他把这些钱全部交给廖乐年办学。廖安国原来在城里有一份工作,月收入有五六千元,因为他弟弟重病,辞职回家。在医生诊断弟弟无治时,廖乐年帮助查找了大量文献,缓解了他的病情。
廖安国下定决心做一个像廖乐年那样的好人。他说:“我还要继续养猪,卖的钱,仍然交给廖老师。他花十几万元盖猪舍、买猪苗,也是想到通过这些项目帮助大家,帮助村里的教育。等廖老师年纪大回去了,我可以用这些项目资助他的学生继续教学。”
廖乐年经常说:“我免费教给你的,你要免费教给别人。”
他的助理廖文敏9岁时就跟着他学英语,如今学了10年,现念中专正实习。但她还是决定在廖老师这儿多呆两年后再去工作,免费给幼儿园和一二年级的孩子上课。
廖乐年相信,“同一件事参加的人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每年暑假,他都请来外教帮忙,其中有他的学生,也有朋友亲戚。最多一次,长教村来了40多位外教。他的姐夫也到长教村支教过2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各家各户开始抢着请廖老师到家里吃饭,怕有时忘了,廖乐年还在日历上做记号。
“10年前,村民因为小事吵架、打架的不少,也有家长到学校闹事,现在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长教小学教师罗芸说。
现在廖乐年是当地的“红人”。一次记者跟着他上街买菜,刚下车,路对面一位补鞋的聋哑人就站起来打招呼。他们手掌变幻,用哑语“过招”。得知他这几天过得不错,廖乐年高兴地打着手势作别。
聋哑人看着我们离去,笑容一直挂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