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5月,杨夏苏又从诸暨民政局抱养了一个2个月大的弃婴,取名文婷。文婷到家第二年,杨夏苏的弟弟因病过世,寄养在她家的儿子,正式更名为文峰,成了杨夏苏的儿子。年近四十的杨夏苏,又有了一双儿女。
可命运似乎并未因此放过这个几经坎坷的女人。1996年、1999年,杨夏苏的婆婆和丈夫相继因脑溢血离世。为了给两位亲人办丧事,杨夏苏又不得不再次举债。“两个儿子生病治疗的时候,就欠了5万多元的债务,后来婆婆和丈夫去世的时候,我已经把整个村子借遍了,只好到枫桥镇上的熟人那里借了2000元。”杨夏苏告诉记者,亲人的相继离世,不但给她心灵带来了无尽的创痛,更给她留下了巨额的债务。
可生活还得继续。为了让一双稚龄的儿女能有一个温暖的家,吃得上饭,念得起书,杨夏苏擦干了眼泪四处劳作——在砖厂烧砖、外出打临工、割稻谷、清运垃圾……只要是能赚钱,再苦再累的活杨夏苏也毫无怨言。农忙时为了能多割几陇稻子,多赚几元钱,杨夏苏干脆睡在了田埂上,吃的则是干菜汤加点猪油。
C.知识改变命运
如今,一对儿女也都长大成人了。2010年,儿子文峰考取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的研究生,而小女儿文婷今年也将走上工作岗位。
在采访中,这个满脸岁月风霜的农村妇女,多次提到自己没有文化,甚至连字认识的也不多,可她却一直表现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文化的渴望。
在近20年与一对儿女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即使再苦,杨夏苏也激励孩子们不可放弃,要努力读书。“只要你们有能力读上去,我就算是讨饭也要供你们读。”杨夏苏告诉记者,这是她对两个孩子的口头禅。虽然四处打工很幸苦,但两个孩子的学费,杨夏苏总是想方设法地提前筹措好。
2010年8月,大学毕业的儿子在读研和工作之间纠结时,杨夏苏出了场事故住进了医院——那时她去村子附近一家“农家乐”山庄做临工,由于夏天闷热,杨夏苏下班回家时一下晕了过去,从电动车上摔了下来,脸部多处开裂、腿部骨折。大儿子文峰在得知情况后立刻赶回家,陪侍在母亲身边,并和杨夏苏商量想放弃读研的机会,就近找工作好早点赚钱养家,照顾母亲。为此,杨夏苏还训了儿子一顿,坚持要让他继续深造,最后,在母亲的劝说下和善心人士的帮助下,大儿子还是去了宁波念书。
D.人穷志不能短
采访期间,杨夏苏的一双儿女先后来电,问候母亲身体情况与家中琐事。而通话时的杨夏苏,说的最多的都是“我很好”“没事的”“放心吧”。杨夏苏告诉记者,自己手中的老年手机是女儿用第一个月的实习工资买的,现在女儿在一家驾校的会计岗位上实习。实习的单位也是曾经和自家结对资助的善心人的,给女儿开的实习工资也不低。现在女儿住在枫桥镇上,时常回家来看望她,也能帮衬到家里一些农活。儿子虽远在宁波读书,时常记挂着她,基本每隔5天都会打电话问问她生活近况。这两天,杨夏苏身体不适,儿子得知后每天都打电话来“督促”母亲按时去小诊所就诊。
一双儿女懂事聪明有出息,是对杨夏苏最大的安慰。“人穷不能志短,我们穷也要穷得有骨气。”杨夏苏,说一直以来她都是这么教育子女的,而大儿子也比较懂事,从小就不怎么让她操心。后来上了大学就更懂事,也会体贴和理解别人。“那会家里条件不好,他们学校可以申请困难救助,我想让儿子去申请。可儿子对我说,‘妈,学校里有比我们情况更差的,让他们先申请吧,我努力读书拿奖学金也一样的。’”杨夏苏说,儿子没有食言,那年拿了学校里的一等奖学金。
在3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杨夏苏语调平静,面容柔和,唯有讲到两个亲生儿子同一年过世时,才止不住流泪。这是一种岁月磨砺后的平静,岁月在杨夏苏身上留下的不仅是粗糙的双手、满布皱纹的脸,更是一颗面对种种时刚强坚毅的心。(绍兴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