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妈妈”面对坎坷命运不屈抗争书写佳话
2012年01月06日
过门前两天未婚夫脑溢血住院,结婚后独自一人挑起家中生计重担;中年时连丧两子,婆婆、丈夫也随后相继离世,原本一个和乐的家只剩她独自一人……命运多舛的她,用一个妇女的质朴善良和坚韧刚强,独自一人抚养一对失去父母的非亲生儿女,撑起了这个并不富裕却充满关爱的家。
如今,大儿子考上了中科院研究生,小女儿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苦尽甘来,10余年的付出有了结果。浙江诸暨市枫桥镇魏家坞自然村现年58岁的村民杨夏苏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周边乡亲们的尊敬,在当地传为佳话。
诸暨枫桥镇魏家坞自然村是一个不大的山村,全村有345户、1000余村民,368号是杨夏苏家的门牌号。2011年最后一天的中午,记者顺着村民的指点,找到这处在村落边缘的二层水泥房舍。房屋两旁隔了两个简易的小棚,养着三四十只鸡、鸭、鹅,主人特有的那种勤劳气息扑面而至。
屋内的时钟指向11点整,杨夏苏也刚进家门不久,这两天她一直在村里的小卫生所挂吊针。“前些天去山里打了些柴草,可能是吹了风感冒了,支气管扩张的老毛病就犯了起来。”杨夏苏说,现在儿女都在外不回家吃饭,午饭就随便对付了。等下午,要找工匠去翻棉被,自己陪嫁过来的那床老棉被盖了40年,确实该换新的了。杨夏苏一边拾掇着整筐的棉絮,一边絮叨起了过往的那些岁月。
A.不惧命运多舛
杨夏苏的娘家在绍兴县稽东镇的杨宅村。1972年,有人为19岁的杨夏苏说了一门亲事,男方是诸暨枫桥镇魏家坞村的魏杨生。双方见过3次面,虽然魏家家境贫苦,但见未来的丈夫老实忠厚,杨夏苏带着对婚后生活的憧憬,身披嫁衣嫁到了老魏家,可等她的却是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
原来结婚前两天,新郎魏杨生突发脑溢血住进了诸暨人民医院。住院半个多月后,魏杨生出院回家,可从此落下后遗症,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杨夏苏没有因此丢下这个没有出现在婚礼上的老公,而是用柔弱的双肩担起一大家子的生计。
结婚4年,杨夏苏先后有了2个儿子,大儿子取名贤海,小儿子则叫贤山。为了养活一家人,杨夏苏起早贪黑地拼命干活。“开始还是生产大队,只要是能赚工分的,我都抢着去干。”杨夏苏告诉记者,烧砖窑、采茶叶、种田、养蚕等等,即便是男人们干的活,她也都基本做遍了。
1992年,是杨夏苏这一生中最哀痛的一年。那一年,她的大儿子19岁,小儿子17岁,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有所改善。当泥水匠的大儿子,正和杨夏苏张罗着为家里翻新房屋。
这年的4月份,不幸就降临到了这个原本和睦的家庭,大儿子贤海查出得了血癌和结核病。杨夏苏贱卖了家中原来准备造房子用的水泥石块,换了1万多元钱,给儿子住院治病。可不出一个月时间,大儿子就过世了。还没有从丧子之痛中恢复过来时,小儿子贤山也病倒了,发高烧、说胡话,医生诊断和他哥哥的病差不多,没多久,小儿子也撒手人寰。
半年之内,两个儿子抱病而亡,这样的打击对杨夏苏来说是毁灭性的。尤其是在当时的山村里,还流传起了“命硬”“刑克”等流言,杨夏苏被娘家兄弟接回了娘家。
回到娘家后,杨夏苏一度以泪洗面,茶饭不进,甚至想了结此生。而娘家大哥的一番话却让她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当时我哥跟我说:‘你这样的情况,要活下去只有自己刚强起来,不然谁都扶不起你。’”杨夏苏说,打定主意后,她不顾娘家人反对,毅然坐上了回家的班车。
B.用爱重组家庭
既然活着,就要幸福;既然有家,就该完整。在忍着泪水“送走”两个儿子后,杨夏苏又默默地担起照顾年迈的婆婆和体弱的丈夫的重任,同时还决心要重组一个完整的家庭。
没过多久,杨夏苏家里来了一个5岁的小男孩,这是她弟弟的儿子。“弟弟当时离了婚,身体也不怎么好,肝脏有毛病,没太多精力带孩子,就送到我这里来养,也给我们做个伴。”杨夏苏告诉记者。侄子的到来,给这个蒙受丧子之痛的家庭带来了不少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