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文化建设改村貌

    “农村”、“晚上六点半以后”,如果给你提供这样两个关键词,你的脑海里是不是会浮现出一片漆黑、一片寂静的场景?在很多地方,这种反应没错。但有个地方,发生的一切让你只能认错。要是赶上夏天,你还会觉得自己大错特错。这个地方就是榆树房村。

    在盛夏,每当夜幕降临时,榆树房村各个屯便响起了欢快的乐曲声。村民们闻声而动,扶老携幼,手提小凳到屯里的中心文化广场看大嫂秧歌队演出。那些欢快的乐声,伴着观众的笑声,在小山村的夜空久久回荡。这种情形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王维斌说:“过去榆树房村死气沉沉,村民生活规律是两点一线,从家到田间,一天‘三个饱一个倒’,如今‘三个饱,跳起来、扭起来、唱起来、家庭妇女美起来’,这些都是文化活动带来的新变化,都是孙书记给俺们带来的。”

    说起来,这正是孙秀华为解决日常工作难题而想出的办法。在村里工作以后,孙秀华深深感觉到,农村工作本身十分琐碎复杂,许多道理村民不是不明白,但仍然需要到每家每户详细解释一番。比如修路需要砍树,虽然大伙知道这是好事,可是会有村民在意这些小利益。有没有一种好办法,能让村民的认识自然而然地提高上来呢?

    琢磨来琢磨去,这个不喜欢文体活动的人,竟然想到了成立秧歌队。在农村,扭秧歌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把政策等内容加进去,让大家在娱乐的同时接受教育,岂不是一举两得?想法虽好,但事情的进展很不顺利。

    原来,长年时间里,农村妇女只知道喂猪种地做饭,见个生人都害臊,一听说让参加秧歌队,头都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虽然“嗓子不好,唱歌走调,跳舞踩脚”的孙秀华身先士卒,还是没动员到几个人。“也许,该想办法让参加的人有一种身份感?”有了这种想法,她让大嫂队长(屯里负责妇女工作的女同志)发出通知:参加秧歌队的妇女可领取一双专用舞鞋,请大家赶快报名。别说,还真有些效果,但报名的人加在一起,一共五六个,还是造不出声势。

    “难道秧歌已经不受欢迎了?”这结果让孙秀华有些纳闷。但她还想再试试。她又让大嫂队长发出通知:在一周之内报名参加秧歌队的妇女可领取演出服一套。她还特意提了个要求:若是不能坚持参加活动,演出服将收回。其实在当时,孙秀华就知道这事没有可操作性:真的不来活动,也不能把衣服收回来啊,这要求主要是表达一种希望,就是要大家尽量坚持下去。

    一周以后,一看报名人数,孙秀华乐了:30多个,要是组织好了,够造声势了。一开始,没有人会扭,孙秀华就自己买碟学习,学会了再教大家。刚当众演出的时候,一有人看,有的妇女就迈不动步了。但看到孙秀华大大方方的样子,她们也渐渐放开了手脚。这一下,表演就有感染力了。音乐响起,舞步迈起,那种愉悦的感觉,每一个观看者都能感受得到。慢慢地,有的人跟着节拍跳起来,跳着跳着,就加入了进来。后来,全村成立了6支秧歌队,总人数超过了120人。

    可别小看了这秧歌队,它可像孙秀华当初构想的那样,成了宣传的利器。表演成熟后,附近的村里和莲山街道有什么大事小情,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远点的像普兰店市有什么活动,他们也积极响应。秧歌队走到哪儿,都记得把榆树房村宣传到哪儿,呼唤有识之士来榆树房村投资发展。

    同时,秧歌队还成了孙秀华的“工作助手”:有什么事情,需要村民们贯彻的,在秧歌队里一说,一下子就贯彻到底了;有什么需要大伙参与的事情,在秧歌队里一通知,到时候肯定一个都不缺;谁家有了困难、有了喜事儿,在秧歌队里一说,大家马上就开始行动了……

    借助秧歌队,孙秀华迈出了通过文化生活把闲散农民聚集起来的第一步。后来,孙秀华为提升文化活动质量,又从100多人的秧歌队中,挑选有文艺细胞、有演出专长的队员30人,成立了村“美美”小文化剧团,表演形式从单调的扭秧歌、跳健身舞,扩展到健美操、快板、相声、小品、独唱、合唱等,演出内容大多是本村发生的新变化、好人好事和普法宣传内容,为提升村民精神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村民梁永山和梁振山在修路时发扬风格,便被写入了快板中:“你看梁永山啊,还有梁振山,村里要修路啊,从他们地里穿。损失他不讲啊,为民来着想,这样的好村民啊,怎能不表扬?”

    如今到榆树房村的人,都会感叹村民的精神状态和几年前比大变样,是由内向外透着积极向上的气质。这种变化,和村民广泛参与文体活动、远离打牌赌博等行为不无关系,同时也受益于孙秀华打造的“全民创先争优活动”。

    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时,向来思维超前的孙秀华灵机一动:创先争优在党员中开展是应该的,但也可以在群众中开展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时候,大家都想当三好学生,这说明人心向上、向善,在群众中“创先争优”,就是要把向上、向善的力量发挥出来。于是,从2010年开始,榆树房村每年都对涌现出来的10个五好家庭、20个好媳妇好婆婆、10个致富能手、10个优秀村民和30个文化活动标兵进行隆重表彰,奖品都由孙秀华出钱购买。当获奖者站在领奖台上,佩戴大红花领取奖品时,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自豪,而台下很多人的心中,则涌动着一个念头:我要好好干,明年我也要站到领奖台上。在这种攀比着进步的氛围中,榆树房村的精神面貌怎会不焕然一新?

    有太多的事例,折射着榆树房村民精神境界的变化——

    村民刘秀艳说:“出去坐公交车,看见老人、小孩儿都得让座,要不然就觉得丢榆树房村人的脸。”

    榆西屯村民宋立财在马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1300多元钱。他毫不迟疑地上交给了孙秀华。他说:“这捡来的钱,在以前就买酒喝了,可现在,这样做可对不起孙书记和村里。”

    2011年,村民梁振文家失火,烧得片瓦不留。孙秀华得知情况后,通过村里大喇叭号召募捐,她广播完后就带着一万元钱赶到现场,发现已经排起了60多人的募捐队伍。一个6岁的小女孩,拿着买橡皮的两元钱来了;有个困难户,现卖了一只鸭子,带着全部50元钱来了;老党员邹智本80多岁了,还患有脑血栓,非要捐款,他儿子让他捐50元,他很生气,最后捐了100元。短短3天时间,捐款就超过了3万元,帮助梁振文一家渡过了难关。

    更让人信服的,无疑是下面两个事例——

    2010年下半年,孙秀华组织成立大连市第一支农村义工队,当时就登记58人,现在人数已经超过200人,其中还有70多岁的老人。几年来,他们为新农村建设、困难户春种秋收、环境卫生整治等出工1.2万个。在普兰店市举办全民运动会时,孙秀华带领60多名义工连续服务3天,展现了新农村农民的崭新形象。

    在个人建立300万元慈善基金的同时,孙秀华号召家庭条件好的村民,在普兰店市慈善总会建立个人万元慈善基金。现在全村共建个人万元慈善基金23个,而在全大连,该基金的数目只有100多个。

    突破传统拓富路

    榆树房村曾是最传统的农村,世代都以种大田为生。3年前,每当在金秋时节走进榆树房村,就会发现,院子里、墙垛上,满是黄澄澄的玉米。粮食虽多,村民的钱却不够花,因为即使收成好、价格合理,一亩地最多也只能挣500元钱。而在榆树房村,人均只有三亩地。来到榆树房村后,有一点,孙秀华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不能让村里人光知道种玉米了:“仅种玉米,没有大前景。”可是,村民已经习惯了耕田种地,不想改变。

    孙秀华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推广养鸡,却没有得到村民的响应:“我知道他们是怕。好多村民都对我说,一旦赔了怎么办?”面对村民的这种担心,孙秀华说了一句话:“风险我与你们同担,挣钱你们揣走,赔钱算我的。”

    村民梁家军在外打工时养过鸡,听了孙秀华的动员,便和其他五户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建了鸡棚。可就在节骨眼上,银行的贷款却批不下来。当时,鸡雏都订好了,马上要往家拿了,着急万分的梁家军只能找孙秀华求助。孙秀华说:“你们放心,明天我给你们拿钱。”当天,她就想办法筹钱,第二天,真的拿出20万元,给陷入困境的每个鸡棚资助了2万元。如今,养鸡户一年收入10万元左右,比种玉米强几十倍,已经迈出了致富的步子。一个顺口溜流传开来:“山外建起养鸡场,轻轻松松把鸡养,一年挣上十几万,给个干部都不换。”

    但孙秀华绝不满足于少数人富起来。怎么能让更多的人富起来?带着这个问题,孙秀华进行了深入思考。榆树房村不靠山,不靠水,这样的地方,高科技企业不可能来,污染企业咱也不让进,要想让村子富起来,只能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大做土地文章,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让孙秀华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大部分村民都觉得发展现代农业好,但都不敢干。一问才知道,一是没有启动资金,二是不愿承担风险。怎么办?孙秀华只能采取承租方式,把350亩流转土地以返包倒租的形式交给一家种植樱桃的大户示范,失地村民除了每年领取流转费用外,还可以到樱桃园打工。这个做法,让很多村民受益。村民李淑梅的丈夫得了尿毒症不能干活,她一边照料丈夫一边种点地,勉强维持生计。孙秀华得知情况后,把李淑梅安排到大樱桃园干活,每月能有2000元工资收入,让她家拮据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杨莲则高兴地说,自己家里以前也是种大田的,日子过得挺紧巴。村里建樱桃园,她流转了4亩地,一亩地一年给800元,比种地挣的多。不仅如此,她还能利用农闲去樱桃园干活,一天能收入100元。现在,她家收入比以前高出了许多。而据村民赵英华介绍,这个樱桃园共解决了五六十户村民的就业问题。

    很多人都看得很清楚,搞现代农业能让村民受益。但是,2011年冬到2012年春,在进行第二轮发展设施农业时,竟还有个别村民不同意丈量人员进地测量。孙秀华当场召开村民大会,问闹事村民为什么不让调地。原来,以前村里稍微有些能耐的人就能多占集体土地,怕调地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弄清问题后,孙秀华义正词严地说:“你们多占集体土地,怕损失利益,其实这利益不是你们的,是集体的。多占的部分必须如数交出,我不信邪还能压正!”就这样,调地工作顺利进行了下去。

    如今,孙秀华把调好的1950亩土地集中连片,规划为设施农业高效园区用地,其中有大棚小区420亩、畜禽养殖小区80亩、科学示范田300亩、生态苗圃800亩。到目前,已建起温室大棚30座,肉鸡大棚18座已投入生产,350亩大樱桃园区全部建成,栽上了苗木,长势很好。全村百余名青壮劳力正逐渐由种地向进大棚、进樱桃园、进苗圃做工转移,农民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可以想见,他们的腰包将会更鼓,他们的生活将会更好。

    在采访的最后,孙秀华高兴地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消息:延吉商会来了好几次了,要在榆树房村建立辽南地区最大的红豆杉基地和红松林景区,已经交了10万元定金。要是这个项目建成了,榆树房村就能发展旅游产业了,到时候,一定要把“榆树房”打造成品牌。

    听后,记者不由感叹:有这样一只时刻想着干事的“领头雁”在,榆树房村的村民们,真是幸福无限啊!(来源:人民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