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幸福“领头雁”孙秀华

2013年12月23日

    雁群离不开领头雁:它不仅要明确前进的方向,更要具有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

    对于正在幸福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大连普兰店市榆树房村而言,孙秀华就是这只“领头雁”。她的领头之路,是从修脚下的路开始的。

    自费修路赢民心

    说起榆树房村曾经的路况,那真是不堪回首。村民们曾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形容它:“土路到处是水坑,下雨坏天打滑刺溜,一不小心摔腚墩儿。”这样的路况,负面影响自然不小。村里产的农副产品下来了,客户一听说是榆树房村的,卖价比邻村便宜都不愿意进来买,让好东西变成了“烂瓜菜”。遇到有红白喜事,村民可犯愁了,因为车子只能停在村外头。这样一个村子,外村姑娘不愿意嫁进来,本村姑娘都着急远嫁高飞,出现了“街头溜达的是光棍,家里忙乎的是老妪”的尴尬局面。

    而对于糟糕的路况,孙秀华本人也曾深有体会。有一年夏天,她开车回村里,一不小心就窝到了水坑里。一加油门,泥水乱甩,车就是不动弹。最后,她只好找了几位村民帮忙推车。当时,孙秀华就下过决心:等有机会,一定要把村里的路好好修一修。

    这个机会,在2010年走到了她的面前。在这一年,孙秀华以另外一种方式与榆树房村再续前缘。由于村民们的极大信任,她成了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虽然由于对农村工作不熟悉,她也曾犹豫过,但她最终选择了迎接挑战。对于这个自己随父母下乡时待过十多年的村子,她是有着深深的感情的,她愿意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可带着新鲜劲儿在村委会坐了几天,孙秀华有些迷茫了:难道就这样无所事事地一坐一天?她问村妇女主任杨莲,杨莲说,上边没安排任务时,就这样待着,以前就是这样。以孙秀华的性格,她可不想像算盘珠那样,一拨拉一动弹。她忍不住到街道领导那里吐露了心声:“我把企业都扔下了,可不是要回来这么坐着。要总是这样没事干,我可受不了,谁爱干谁干吧!”面对心直口快的孙秀华,一位街道领导告诉她:“除了上级安排的任务,还有很多事可以干。你得走出去了解情况,总坐着哪行啊。”听了这话,孙秀华心头一亮: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啊,我得改改作风。回来后,她把宝马车往车库一锁,买了一辆摩托车,挨家挨户走访起来。一个月时间里,732户人家,80%以上她都走到了,也由此收集到了最集中的民意:村里的路太破了,要干事,就先修路吧。这个民意,加上当年车子窝在水坑的遭遇,让孙秀华下了决心:修!

    有道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孙秀华准备大展拳脚时,却发现村里的账面上除了70多万元外债外别无他有。修路可是没钱寸步难行的活,怎么办?孙秀华知道,修路寄托了村里几代人的梦想,是检验自己工作能力和诚意最好的试金石,要是就这么放弃了,自己在村民心里必然威信扫地。要真是这样,什么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什么建设新榆树房,都会是镜中花、水中月。她决定自掏腰包修路,但村里路很多,该先修哪一条?孙秀华最终决定先在村里中心路开工。她有自己的想法:这条路不仅是村里的中枢路,也是集贸市场所在地,如果能修好,会给村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便利。于是,孙秀华自掏腰包68万元,修出了榆树房村第一条水泥路。

    虽然很多村民都夸赞,说孙秀华个人掏钱给村里修路,是真心想为村民办事,但修路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很多屯路原来有四五米宽,但有的村民自行开荒,让屯路只剩两米多宽。要修路,就要把已开荒的地推平,有的村民为了自己的小利益,拒绝工程队施工,还酸溜溜地说孙秀华:你这是给自己干形象工程。听了这话,孙秀华真是又生气又伤心,眼泪都掉了下来。但她修路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擦干眼泪后,她理直气壮地说:修这条路,最受益的是不是大家伙?再说,开荒的地本来就是你们占用集体的,为了修路,退出来有什么不可以?在场的其他村民听了,都纷纷表示赞同,那几个村民见了这阵势,自然也不好再说什么。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过了几天,孙秀华得到了挖车司机被打的消息。原来,村里有个有名的“刺头”,存心想挑战一下孙秀华,让她面上不好看。孙秀华问他为什么打人,“刺头”竟然说,没什么,就是不想修路。这个理由让孙秀华哭笑不得。一开始,她耐着性子和这个“刺头”说软话,讲道理,但对方越见她这样,越以为自己占了上风,更加浑不讲理。一气之下,孙秀华动了手。两人撕扯了一阵子,那“刺头”一是不占理,二是没想到一个女的这么生猛,就灰溜溜地跑了。从这以后,修路顺利地进行了下去。多数时候,孙秀华都会戴着头巾,穿着水鞋,在现场参与施工。有时候,眩晕症犯了,她就是坐着,也要坚持在场。靠在房头,靠在树上,因为太累,有时候坐一会儿她就睡着了。村民见了,眼圈泛红,没有一个人忍心去打扰她。而对她这样拼命的做法,村民蔡淑敏曾心疼地批评她:“你怎么这么彪(当地方言,傻的意思)啊?你真是我看到的最彪最彪的人了。”孙秀华却笑着回答她:“我就是彪了,你不也和我一样彪吗?咱彪得光荣,彪得伟大。”

    这种“彪”劲儿,自是有收获的。在孙秀华把最落后的小梁屯路修好后,村民们特意给道路起了个意义深远的名字——“光明路”,意为孙秀华修路给他们送来了光明。在“光明路”正式通车那天,村民们兴高采烈,放了鞭炮,敲锣打鼓,扭着秧歌给孙秀华送来了锦旗。那一刻,孙秀华无比开心:还有什么比百姓的认可更珍贵的呢?

    后来,孙秀华发现了这种“彪”劲儿的更大收获:修好这条路,为自己赢得了民心。一位村民说:“一说修路,全村都支持得不得了,书记有一颗舍得的心,俺们也不能计较,让俺干啥就干啥。”

    于是,听说修路,70岁的村民邴圣宽将自家屋后40多棵树砍倒,分文补偿不要;村民徐君开着翻斗车赶回来帮忙,把一天1000元的收入抛在脑后;梁粉屯的村民,毅然砍倒了即将成熟的苞米,仅用4个小时就腾好了施工场地;村民王维斌等人自发参与施工,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6点,连午饭都顾不上吃……

    与此相应的,3年时间里,“希望路”、“连心路”等12条路顺利修成,水泥路面基本通到了每一家的门口。榆树房村路况旧貌换新颜,而为了修路,孙秀华共垫付资金320万元。

    整肃纪律炼队伍

    “我在村里生活了快一辈子了,以前村干部见到老百姓都是绕着走,因为没帮村民办过什么事,觉得不好意思,而村民也不信村委会能帮大家干点什么事。”一位村民描述的情况,正是孙秀华上任之初面对的现实。

    好铁能打几个钉?孙秀华知道,要想让榆树房村改变面貌,在稳定中求发展,单靠自己一个人是做不到的,必须把村里的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

    但改变谈何容易?一想到队伍涣散都数十年了,孙秀华自己也觉得打怵,但为了榆树房村美好的明天,再大的困难也得迎上去啊。为了统一思想,她连续召开了三次党员干部会。

    第一次,与会者迟到就算很给面子了,有的人根本就没来。好不容易开会了,那场面却够乱的,坐在台上,孙秀华真感觉脑子嗡嗡的:这哪里像是会场啊,那闹哄劲儿,真像是菜市场。自己在台上讲,下面的人不仅不听,还自己说自己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接听的人也无所顾忌,在会议室就大声打起电话;在座的人,好像屁股底下有针似的,这人刚坐下,那人又出去了,也没人打招呼。让孙秀华最感到无奈和好笑的是,她清楚地听到了打鼾声。这样的会议,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召集开会,有的人直接就说:一天到晚的,总开什么会啊?虽然会最终开成了,但是和第一次效果差不多。面对这有些糟糕的局面,孙秀华没有打退堂鼓。她骨子里就不是轻易服输的人。在第三次开会前,她把之前的开会场景过了好几遍,对每种情况都想了应对方法。都说事不过三,她这次是决心整肃纪律了。

    会议开始后,一个村民小组长和往常一样,在会场高声打起电话。孙秀华停止讲话,盯着他看,他根本没在意。孙秀华眉头一皱,“啪”地一拍桌子:“打电话你给我出去打!以后在会场不能打电话,我讲话是安排任务,你们不听,怎么落实?你们要是不换脑子,那我就换人。”别说,从此以后,会场像菜市场的年代,渐渐远去了。

    对于党员干部涣散的表现,孙秀华给予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村民小组长原来一年工资500元,后来涨到800元,现在调到了1200元。这些钱,赶礼都不够,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好保证。”工资不高的现状,还在榆树房村催生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村民小组长热衷于收红包。屯里哪家有红白喜事,村民小组长帮着张罗一下,写个字什么的,就能有一笔收入。虽然这事已存在多年,但孙秀华觉得这对干部形象有负面影响,便严令禁止。她规定:第一次发现违规警告,第二次要大会批评,第三次就要清理出干部队伍。为了取得实效,一听说哪个屯有红白喜事,孙秀华就赶紧偷偷安排眼线。下次开会的时候,如果这个屯没出现违规情况,就当场提出表扬。在座的村民小组长一听,这孙书记人在屋里,可是啥都知道啊,赶紧把收红包的念头彻底打消了。

    工资不高,还不让收红包,村民小组长不得撂挑子啊?孙秀华敢这么做,心里自有主张:“工资是上级规定的,这个谁也改变不了,但是,奖金是灵活的。如果干得好,奖金拿得多,一年也不少挣。”她对村民小组长们说:“你们好好干,我的工资就是你们的奖金。”为此,她设计了一套绩效奖励办法。规定是比较细的:屯里稳定工作做得怎么样,组织了多少次义工,文化活动开展得怎样,环境卫生怎样,自身服务口碑怎样,每一项都有奖金。奖金最多的是鼓励村民建蔬菜大棚和养鸡大棚,建成一个分别奖励300元和200元。这种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小梁屯的村民小组长梁秋,为了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总是在村民吃饭的时候上门,因为这个时候能保证有人在家。每回做完工作,他回家只能吃冷饭。为了搞好环境卫生工作,督促村民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发现有一户村民打扫卫生总不及时,他就主动去打扫,而且一天去三次。几天下来,那户村民脸上挂不住了:以后,我自己来吧。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回报也是丰厚的。年底算奖金,梁秋创了新纪录,一个人拿了5800元。这些钱,都是孙秀华用自己的工资支付的。多数时候,她都要从自己腰包里再掏一部分。即便这样,孙秀华也乐意:“每个屯都稳定发展,榆树房村才能稳定发展,这钱,掏得值。”

    物质奖励很重要,但精神动力也不容忽视。在充分发挥党员作用上,孙秀华主要从激发责任感入手。“最好的工作安排,就是让每个人去做他最擅长的事。”经营企业多年,孙秀华形成了这样的管理理念。她把这种理念应用到了党员队伍建设上。到榆树房村任职后,她打破传统模式,把全村党员按年龄、能力、专长等进行重新整合划分,成立了义工服务、文化建设、设施农业、畜牧发展、高效农业、商饮运输、环境建设、流动党员、幸福老年等9个特色党支部,同时精选36名同志设立了9个共产党员服务岗位,实行设岗定责。这种做法,调动起了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因为它“让党员的肩膀上扛上责任,而扛上责任之后,才会有更大的动力”。59岁的安福荣是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现在干劲儿可足了。她说:“按理说到了我这个年龄,应该享受晚年了,但是,有了特色党支部以后,我就觉得还能为村子做点事,就是到80岁,也应该做贡献。”当这种激情蔓延开来时,榆树房村党员的面貌和作用可想而知。杨莲神采飞扬地说:“在以前,很多人感觉党员和普通群众一样,甚至有的人说,党员还不如群众呢。现在,随便指出一名党员,都是立得住的。在这里,大家都感到是党领导一切,有干头,有奔头。”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