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出处】《战国策·赵策》。 
【大意】以前的事情不要忘掉,就会成为以后做事的经验教训。 
【提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和局限,人类在自己的实践中不可能不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从中吸取教训。如果我们能在失败之后总结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以后的实践,那么就可以减少再次犯错误的可能性。人们通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前车覆,后车诫。 
【出处】《汉书·贾谊传》。 
【大意】前面的车倾覆了,后面的车就会有所警惕。 
【提示】一名科学家在搞一项发明,实验上百次都失败了,别人很同情地对他说:“你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而一无所得,实在太倒霉了。”这个人说:“我并非一无所得,至少我知道了上百次失败的方法,后人可以吸取我的经验,不再重蹈我的覆辙,从而少走很多弯路。”可见,失败虽然遗憾,但并非一无所获。这就是“前车覆,后车诫”的道理。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出处】《礼记·曲礼上》。 
【大意】骄傲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提示】这句话旨在说明自身的极度膨胀会招致祸患,符合辩证法原理。任何事情做过头了都会走向反面。纵欲亡身、乐极生悲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历史教训。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出处】贾谊《新书·审微》。 
【大意】善行不能因为它小而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不善的行为不能因为它小而认为它没有什么坏处。 
【提示】贾谊的《新书·审微》一篇透彻地分析了见微知著的道理。这句话是《审微》篇的第一句话,旨在强调无论是行善还是弃恶,都要从萌芽时抓起。所谓“审微”,就是详察细枝末节的意思,即在事物刚刚萌生的时候,就能明察秋毫,辨明真伪,促使事物朝着积极有利的方面发展,把坏的事物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个道理是古人常讲的。可以说,料事在先、未雨绸缪是人类思维的优势所在。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大意】在军营的帐篷里谋划决策,就决定了千里之外战争的胜负。 
【提示】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大宴群臣,他问大家自己何以得了天下。有人回答说:“因为陛下大度,能够分利给天下。”刘邦认为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然后就说起自己能用张良、萧何、韩信这样的人才,这才是胜利的根本。这句话是刘邦赞扬张良的,说他足智多谋,善于筹划。其实,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赖于各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和策划,这也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 
【大意】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提示】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出处】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大意】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 
【提示】《贞观政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和臣下共同讨论隋末历史教训的汇编。经历过昏君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动乱的唐太宗李世民,深切了解纵欲成灾的道理。《贞观政要》中列举了历代昏君暴君误国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乐极生悲,纵欲成灾。他们用金玉修筑宫室楼阁,就食时摆着珍馐佳肴,贮酒为池,整日沉溺于奢华淫靡的生活,必然落得个亡国亡身的下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祸患的发生常常是由于一些小的失误积累而成的,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被自己所喜好的东西所困惑。 
【提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感于五代时期的社会动乱,编撰《五代史记》(后世称《新五代史》),特设《伶官传》,并作序,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因宠爱乐工伶人以致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警示后人引以为戒。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祸患可以积少成多,智勇双全的人也可以被自己喜欢的事物所迷惑。只有时刻保持警惕,不玩物丧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出处】赵藩《武侯祠联》。 
【大意】能在心理上征服敌人就不会有以后的反叛与疑惑,自古以来知道怎样用兵的人并不是喜好战争;如果不能对局势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无论政策宽松还是严厉都会造成失误,所以后世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熟虑。 
【提示】这是四川成都武侯祠的一副楹联。它总结了诸葛亮治理蜀国的经验,提醒后世当政者借鉴。当时诸葛亮采取“攻心”战取得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拥护,稳定了蜀国局势;在对内政策的制定上也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宽严适度,赢得了蜀国民众的拥护。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