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出处】《韩非子·喻老》。 
【大意】长达千丈的大堤,由于有小小的蝼蚁洞而崩溃。 
【提示】人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长堤虽然看似十分牢固,却经常由于一个个小小的蚁穴而崩溃。这说明事情的发展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在隐患微小时,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所以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不让不利的因素酿成灾难。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出处】《战国策·楚策》。 
【大意】羊丢失了以后赶快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提示】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虽然已经丢了羊,但是如果马上把羊圈修好,就可以不再丢羊。从这个意义上说,做错了事,但是及时改正了就不算晚。如果执迷不悟,不去改正,就会犯更大的错误,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出处】《礼记·经解》。 
【大意】开始的时候相差一毫一厘,以后就会相差上千里。 
【提示】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小错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到最后也许会酿成大祸。所以,做事情一开始就要小心谨慎,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的麻痹与松懈,力求万无一失。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得很严重了才来想办法解决,往往就来不及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处】《礼记·中庸》。 
【大意】任何事情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提示】做任何事情都要预先做好准备,全面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样才能稳操胜券;反之,一旦面临新情况或出现新问题,就会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而坐失良机。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出处】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记》。 
【大意】从细微处就会看出显著特点,目睹了开始便能预测到结果。 
【提示】这句话阐明了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道理,即从小处能看到大处,从始点能看到终点。唐朝名臣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从隋朝灭陈统一南北之后,就预见到这个朝代行将灭亡,因为他看到了隋王朝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隋文帝、隋炀帝都是生性不能容人的人,而且宫廷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朝廷又多行“苛酷之政”。因此,虽然天下暂时安宁,却潜伏着危机。结果隋朝的结局果真被房彦谦言中,他可以说是一位“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哲人。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出处】《管子·牧民》。 
【大意】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提示】春秋时期,管子在当政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改革,使齐国国富而民强,古来史学家都认为他有一套“牧民”(管理人民)的成功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懂得如何来消弭尚未形成的各种社会动乱,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这句话中所说的“有道者”,一般是指有远见的人。只有有远见的人才可能在祸患没有形成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祸患的发生。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素质,正是国家管理者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 
【大意】虽然处于平安之境,但却要不断思考危险的来临,因为有思考就会有准备,有准备就不会有隐患。 
【提示】我国古代经历了几十个王朝的更替。一般来说,开国的君主都比较英明,因为他们都饱尝了创业的艰难。到了王朝末世,君王大多荒淫无道,国家分崩离析,终至覆灭。这就是富贵和逸乐腐蚀了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居安而未尝思危的结果。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