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德贵日新。
【出处】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大意】最可贵的品德是每天都要更新。
【提示】康有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者。他这里所说的“德”,内涵广泛,既有道德、品行之意,又有志向之意,还可以包括德育的内容。康有为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新旧交替,人们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社会风气都日新月异。他身临其境,亲历其事,深感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也应赶上时代潮流,因此提出了“德贵日新”的思想。

惟进取也故日新
【出处】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大意】只有不断地进取,所以才会有不断的创新。
【提示】《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一篇充满激情的杂文,针对当时日本称中国为“老大帝国”的说法,提出了“少年中国说”,认为中国的命运在将来,中国的希望在少年,老朽的中国正在死去,少年的中国如“红日初升”,必将“胜于欧洲”“雄于地球”。“惟进取也故日新”,是梁启超这位近代改良主义者对少年人的期望,也是对少年中国的期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出处】《荀子·劝学》。
【大意】青色染料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提示】这是荀子在《劝学》一文中所作的精当比喻,和下文“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样,旨在强调学习的功效。学习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知识,每一代人都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这样社会才能发展,人类才能从蛮荒步入文明。因此,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不断超越和不断求新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出处】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大意】君子在学习上必定会日日更新,日日更新的人才会每天都有进步。不能日日更新的人就会日日退步,从来没有不进也不退的人。
【提示】这段话表达了学习中“进”与“退”的辩证关系。古人常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我们学过的东西,除了极少的一部分,大多会被遗忘。只有靠不时地温习,才能牢记于心。不过每日除了温习旧课,还要学习新知。新知往往与旧识有关联,也可以巩固旧识。如果长久不学,新知未有丝毫增加,以前的学习积累势必也扔到“爪哇国”去了。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出处】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大意】做学问必须常常觉悟到今天比昨天有所进步,有所超越,日有所改,月有所变,就是有所长进。
【提示】朱熹是南宋的大学问家,他的学问被称为“朱子学”。这几句议论是他一生做学问的经验总结,主要是讲做学问应日新月异,不断吸收新成果,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来衡量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脑子里必须有“今是而昨非”的观念,这样学业才能有所进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处】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意】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提示】这两句诗表面上抒发登高望远的心情,深层意义是推崇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社会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也在不断地进步,每一个人要想追上社会前进的脚步,就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更新自己,就像要想眺望遥远的地方必须站在更高的楼层上一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大意】沉船旁边,成千上万的船只驶过;枯树面前,成千上万的树木生机盎然。
【提示】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和朋友白居易互相唱和的诗中的句子。诗中诉说他们年事已高,而一生又历经坎坷,屡遭朝廷贬谪,心中甚是不平,但仍应振作精神,看到前途的光明,如同病树前头仍然春意盎然。后来人们把这两句诗的含义进一步升华,常常寓指随着旧制度、旧传统的消亡,社会更生机勃勃地前进,新生事物如千帆竞发、万木争荣,它们不因沉舟和病树而停止前进。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