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格言:求新篇
2011年06月08日
资料图
求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商汤刻在浴具上的警语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又说:“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品质,对后世影响很大。如道家主张取法自然,儒家强调进德修业,法家更是从社会改革方面倡导变法求新。求新就要与时俱进,就要引领时代潮流。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从科学实验到发明创造,从工作到生活,没有求新,社会就不能发展,人类就不会进步。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出处】《周易·乾·文言》。
【大意】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提示】这句话是对乾卦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一句爻辞的解释。“乾乾”就是孜孜以求的意思,“夕惕若”是说到了晚上还心怀忧惧,不敢有一点儿松懈。用自然现象的变化,来比拟说明人事,在《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中很常见。《周易·贲》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话,表现出对“天文”的重视与敬仰。天之道在于“刚健”,人类要想克服怠惰,避免祸乱,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就要像天体运行那样强劲不息,永不休止。
日新之谓盛德。
【出处】《周易·系辞上》。
【大意】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提示】变化和创新是永恒的大道理。从原始的生命进化为人类,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时代而一步步走向现代文明,都是在变化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古人说“日新”是天地人伦的“盛德”。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处】《周易·系辞下》。
【大意】到了尽头就会发生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了就能长久。
【提示】这一简单的话语说出了一个真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个人都是这样。在事物发展到衰落阶段时,就要寻求变化以谋出路。如果一味坚持原来的旧规矩而不思变化,只能僵化致死;反之,如果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策略,革故鼎新,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
【出处】《战国策·赵策》。
【大意】过去和现在风俗不同,为什么一定要效仿古代?古今的帝王也没有相互因袭,为什么一定要遵循以前的礼制?
【提示】这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名言。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赵武灵王决定改变中原服饰和作战方式,胡服骑射,以对付北方匈奴的骑兵攻袭。他的《胡服令》遭到一些守旧派的反对,他们用“古道”“古法”来阻止改革,赵武灵王便说了上面的话。他坚决贯彻新法,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可见,在社会大变革的过程中,人们不应抱着已经过时的东西不放,而应当顺应时代潮流,扬弃那些陈旧的思想观念。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处】《礼记·大学》。
【大意】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提示】据说这是商朝的建立者汤刻在浴具上的铭文,旨在激励自己不断创新,每天都有所作为。据史书记载,商民族从始祖契到汤共迁移过八次,汤定居于亳(现在河南省商丘东南),推翻夏朝,一统天下。《诗经》的最后一首诗是歌颂他的,说各地诸侯没有不来进贡的,没有不来朝拜的,都尊商君为长。汤的成功,与他日新又日新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
【大意】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提示】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