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珠海 与情人谱写浪漫故事
2013年05月06日
有人说:“生命是一个体验,体验了时光才会不虚度,体验了这些感受才会属于你。”每一座城市都有我不知道的故事,每一座城市都有让我感动的细节。珠海,曾不是我熟知的地方,可写下这些文字,我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了她……
去珠海那天天阴沉沉的,最终下了雨。也许正因珠海习惯了不争不抢不动声色,所以总有人把它遗忘在角落里。走进珠海才发现它风景里那种见惯世事的淡然,深知其性子如此,但还是忍不住把落雨想象成她委屈的泪珠。
旅途中走过许多地方,有些城市天生就带着勾魂摄魄的魅力让人一见钟情,珠海不是,它是耐看温柔的女子淡淡地笑淡淡地美,相处得越久越难以割舍。于寂寥短促的时间荒野中,在最美好的时光里,遇见一座让人念念不忘的城市是件愉悦的事情。
品味一座城的安守与静候——情侣路
未去之前,悄悄找了些别人对珠海的印象,山与海相连,人与城相会,她被描摹的柔美多情,浪漫而妩媚。带着一颗探启的心我踏上了去珠海的飞机。
珠海因海而得名,因岛而风情,因人而浪漫。带着一抹浓郁的清新,倚靠在中国南端的海岸。在珠江口辽阔的水域上,有一百多个蹲伏的海岛,星罗棋布。
从酒店放下行李,匆匆拿了包就朝珠海最负盛名的情侣路跑去。沿着情侣路走了一小段,天灰蒙蒙的,有些“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样子。路的一边是绿色的椰子树和青葱的草坪,树下有租自行车的摊位,草坪上一个小姑娘兀自安宁的躺在天然地毯上听着音乐;另一边则是苍茫浑浊的海,近岸处有海岛和礁石,不拥挤不密仄,像是对海面恰到好处地装点。再走几步,落起了小雨,慌忙把包遮在头顶跑了起来,而路上的行人善意的对我笑笑,他们也没有带伞也挨着雨淋却从从容容的继续走着。
在我看来情侣路是珠海坚韧舒展的腰肢,它饱受风吹浪打,可从未被摧毁击败,蹁跹着优雅的身姿见证珠海人的爱情与幸福,也祝福着这座与它血脉相连的城市对未来继续从容应对。
隔天又去了情侣路,随行的导游给我们细细地讲起情侣路。路长28公里,被誉为珠海的“万里长城”,几十公里的路面全是由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砾岩铺成。从香洲蜿蜒至拱北沿路还有许多景点,颇具情调的酒吧街、象征纯洁爱情的珠海渔女以及适合家庭聚会散步的野狸岛等等。
去水湾路酒吧街一定是要晚上。白日的酒吧街就像在孕育珍珠的河蚌,紧闭着蚌壳把光彩掩藏在最深处。华灯初上,它才渐渐张开闭合的外壳,让入夜的喧嚣热烈绽放在晃动的身体上。欧式风情的街道长500余米,各式酒吧、咖啡馆和主题餐厅琳琅满目,路旁榕树的浓荫下摆着欧陆格调的深灰色台椅、阳伞和街灯。整条街道像某个欧洲小镇的一角,坐在位于街心的休闲广场上,立刻陶醉在这座城市自顾自的美丽里。
出了酒吧街沿情侣路一路向北,夜色渐浓的时候,珠海渔女渐渐映入眼帘。她是中国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的杰作,建成于1982年,用花岗石雕琢,通高8.7米。许多人说来珠海不看渔女像是一种遗憾,她手擎明珠注视着珠海。跟随她的眼眸,我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触摸历史的凹凸、人文的深度和内心的感动。
风景以游人作画——竹仙洞、北师大珠海分校
如果说竹仙洞是一幅仙姿飘渺的人物图,那北师大珠海分校就是风景秀丽的山水画。
从情侣路驱车继续向北,雨淅淅沥沥地落在车窗上。透过车窗还可以看到沿途牵手散步的情侣,这对见惯了下雨就慌忙躲避的北方人来说,他们安之若素的态度多少让人有些哑然。
透过山峦晨雾/呼吸海的芬芳/行吟湖畔溪语/细数林间霞光……
这是对北师大珠海分校写照。提起美丽的校园,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会不由自主的被抬出来挂在嘴边,而去过北师大珠海分校我觉得应当有属于它的位置。
听到导游说到了,我有些茫然。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没有明确的观光景点,它就这样光明和磊落地展现着它的全部。雨天的温柔像衣袖牵着我朝前走,在陌生的城市不同的风景穿梭,走不一样的街道,体味不一样的快乐。在我看来北师大珠海分校像是珠海光洁莹润的小脚丫,打着赤脚走在东南沿海的浅滩上,自由地尽情地奔跑。
整个校区呈开放式布局,郁郁葱葱的山峦从三面环抱校园,草坪随山势地起伏而四处伸展,小溪环绕着风姿绰约的亚热带花卉和植物。校区占地面积约5000余亩,背山面海,漫步其中随时可以看见不同的景致。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一种放松和闲适,摘除了外化的围栏似乎也抹去了心中的繁芜。
坦白说我很羡慕在这里读书或者曾经在这里读书的学生,他们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尽情挥洒了四年的青春,让跃动的思维和创新的思路变的欢愉而富有意趣。
寻访宠辱不惊的古村记忆——唐家湾、南门箓猗堂
在珠海,旅行者的脚步很少在斗门附近的村落停留。从北师大珠海分校离开,乘车到唐家湾。一路上,似乎有一个声音在诉说老祠堂宠辱不惊的故事。原本由风景触发的感受被缓缓地覆盖。整个下去,我都沉浸在幽暗寂静的记忆力,被里面的沧桑所震惊和感动。
高大坚固的碉楼、青石砖建成的祠堂、古旧却整洁的街道,这就是会同村。即便它斑驳的墙面依稀显露出曾经的富足,但如果无人介绍这里的历史许多人应该会与我一样,把它当做普通的村子。
会同村算是清末年间曾叱咤商海的广州十三行莫氏的大本营。1840年鸦片战争败后,沿海五口通商,莫家人分别到广州、香港、澳门、福州、英国、美国等地谋生,从最微末的开店铺、做佣人到在洋行做买办,他们用劳动人民最质朴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不朽的财富。其中最著名的买办是莫仕扬,他和儿子莫藻泉、孙子莫干生相继被英商约翰·史维亚股份有限公司聘为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一门三代苦心经营,既推进了经济发展又促进了中西方物质文明的交流。
岭南人有一种独特的宗祠文化,凝聚着同宗同族亲人的血脉情谊。富足之后他们多是修建祠堂,为族群办事,修桥、铺路、办学。他们这代人的奋斗史是中国近代沿海经济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深思的启示。
同样是祠堂,然而莫氏大宗祠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奋斗的精神。祠堂的门栏很高,走进去是很典型的岭南宗祠建筑风格。平面基本形制是三横两纵围合而成的“日”字形院落布局。朝里走依次是门堂、中堂、祖堂,中堂在展柜中陈列了一些旧时的照片和书信,祖堂光线有些暗,有一幅较大的莫氏族谱和莫氏名人的简介。院子两侧都用粗实的木柱做支撑搭了遮阳避雨的回廊,庭院中间空地比侧廊和正堂稍矮一些,让人想起电视剧《橘子红了》里面的老宅。
从会同村离开下一处我们去了斗门古镇。雨渐渐停了,透过车窗向外看沿途都是清新的绿色,这样明亮的绿轻轻溶解了我心中为珠海生出的落寞。
位于斗门镇的箓猗堂,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匡美十五代裔赵隆为纪念曾祖父赵梅南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年)所建,系南门赵氏祖祠。
堂前有一大片石板铺就的空地,一个穿粉红小袄的小女孩正在空地上玩耍,阳光不算好,一旁的猫也懒懒的。还未进去就感受到一种年岁的沧桑,翘起的屋檐有风雨浸染的痕迹。建筑群主要包括箓猗堂、逸峰赵公祠、崑山赵公祠,每个祠堂基本格局为三进三间四合式布局,主体建筑为山墙两坡顶屋面、龙舟脊,硬山搁檩式梁架。其中山墙最为独特,是沿海建筑独有的蚝墙。用洗净的蚝壳一个一个排列整齐,硕大的蚝壳与黄泥浆砌成厚厚的墙面,蚝墙排列的顺序很有特点,上一行正向,下一行反向。蚝墙不仅美观而且非常实用,冬暖夏凉,抵御台风,异常坚固。指尖滑过,传来蚝墙冰凉的触感,心打过一个冷颤,似乎触摸的不是墙面而是那段如水如歌的岁月。
踏着红谷石砌成的台基朝里走,我默默地看它古朴典雅的身姿,语言在这样的时刻显得苍白无力,我不愿显露我的浅薄,只能不住的赞叹。
南门村几乎都是魏王后裔,他们安守在一方水土静静地生活。村前有几棵大榕树,有三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树底下唠家常,有同行的朋友想给她们拍照,老人婉言谢绝,似乎是不愿被外界的浮躁打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起电视里网络上那些费尽心机宣扬自己是某某大族后裔的人们,他们也许并无恶意但我却更加欣赏南门村人质朴纯真的品格。
挥别静默的箓猗堂迎接我们是建于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的杨氏大宗祠。与前面两个相同,它也是岭南典型的祠堂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屋顶,有殿、堂、厅、院、厢,两侧还有书馆。
最值得一提的是院子里生长极好的玉堂春树,听住在附近的人说这树很老了,华南地区仅有两棵,这是其中之一。每至春日,虬曲横斜的老枝头便开满艳若红霞的玉堂花,一簇簇一朵朵分毫不让,紧紧地挨着似是要把整个春天都移到这一棵老树上。
这些遗留的古村记忆是珠海从过去到现在凝练在骨子里的气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祖祖辈辈的安静生活。
旅途中的那些故事那些感动,一点一点在我心中荡漾,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在朝阳升起的瞬间,我知道我将继续行走,但下一站是哪里,会遇见怎样的风景和表情我不知道,我期待这样的未知。(来源:中国城市旅游杂志 文/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