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感受广西梧州“老东西”民间博物馆

2014年11月20日

    在广西梧州市4A级旅游景区骑楼城里,有一所称为“老东西”的民间博物馆,这里摆满了一位梧州老人收藏的各种“老古董”,凝聚着不少梧州人的陈年记忆。最近听说这所民间博物馆即将闭业,我们抓紧时间前往一探究竟。

    “老东西”民间博物馆坐落在梧州市九坊路98号,这里是以前的老城区西门口,当年孙中山为了筹备北伐战争出巡梧州,就在西门口码头上岸。后来这个码头又被称为中山码头。

    走进展馆,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一前一后两个房间里,展示着2000多年前的汉代陶瓷碎片,西江河床埋藏千年的瓦砾碎片,百年前梧州码头外国轮船遗留的船锚、船灯,民国时期梧州平码行的木质金漆老招牌,民国年间母亲嫁妆中的缝纫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过的肉票、粮票、煤票,知青上山下乡时用的草帽、水壶,用竹编簸箕加几条绳索改造而成的“摇篮”,旧时理发店的“手拉风扇”,37年前生产的至今还能使用的胶片唱机,上世纪中后期梧州著名粤剧名伶潘楚华的绝版黑胶唱片……。

    兴办这所民间博物馆的主人叫叶权生,今年已72岁了。他是一位工艺美术师,退休前在一家工艺美术厂工作。他喜欢收藏,“起初我只是习惯性地将自己和亲友的东西保留下来,结果越留越多,后来发展到每次梧州有大的城市改造项目,我就去现场候着那些被当成垃圾扔出来的老东西。就这样,我把梧州的古代城墙砖和船钩、铁环都捡了回家。这些老东西都非常有意义,但是却被人拿来当填土。”叶老先生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梧州制造的瓦缸,人们用来存水、腌咸菜,城市拆迁时,人们把它扔了。叶老先生过去捡漏,一看瓦缸上的“梧州”字样,就马上捡回来了,洗洗干净放在家里。

    一次,他在桂江河滩边散步时,偶然捡到一些陶器碎片,开始并不知道这些碎片的来历。后来通过查阅相关的文史资料,发现梧州西汉富民坊窑址就在附近,经过与保存完好的成品进行比对,才确认这些碎片历史悠久。自此,老叶多了一个爱好,就是在水干时顶着烈日一遍又一遍地在河边散步,试图在梧州的母亲河里找到更多掩埋已久的“宝藏”。

    随着收集到的物品越来越多,弄一个展览厅的念头冒了出来。他希望通过这些印证梧州变化的“老古董”,唤起市民的梧州记忆,也让各地游客增加对梧州历史的了解。

    2012年6月开始,叶老先生每月在自己2000多元的退休金中,拿出1000多元,租下了以前用作废品收购站的房子,办起了这所被梧州人誉为民间博物馆的“老东西”展厅。在这个不足四十平方米的“老东西”展厅,俯拾皆是梧州的历史细节,无论什么年代出生的梧州人,都能看到当年曾经用过的物品。开展不久,参观者渐渐多起来。有退休老人、人文学者,也有工人、学生、老师、公务员,还有国内外到梧州旅游、经商的游客和客商。

    曾经在西江行船多年的张道吾,在“老东西”展馆中看到了已经消失近百年的木制船锚,心情激动之余,他相约不少曾经的老航运人前来参观。

    年过七旬的退休干部叶超杰,在“老东西”展馆中看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本地商行“维益行”的牌匾,当年他的父亲就是这家商行的员工,叶超杰好像回到了小时候送父亲走出窄巷去上班的日子。

    已经移民英国的女士陈斯红,在“老东西”展馆中看到了用竹编簸箕加几条绳索改造而成的“摇篮”,仿佛见到多年前曾在梧州祖母大屋摇篮里酣睡的自己,百感交集。

  除了展出自己收藏的“老东西”外,叶老先生作为一位工艺美术师,他还自己动手创作一些反映梧州历史的实景模型。木刻的清朝梧州城市全貌;1:3000的50年代梧州全貌立体模型;长达数米的上世纪70年代梧州西南岸全貌写生……三件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梧州全景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在一个长近两米的木框里,叶老先生制作了1945年到1955年间,梧州沙街受洪水侵袭仍忙于商业交易的繁忙景象模型: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几艘小船搭载着乘客,有的运送着货物,有的则利用房屋外墙的铁环固定船只,商人用绳索系着商品送给楼上街坊。无论是沙街背后的连片山脉,还是洪水时每家每户门前的梯子,以及像“冯堂记”、“美丰行”、“旧至益”等沿街的店铺,都在这个实物模型中一一呈现。这个按照与实物1∶20比例大小制作的模型,仿佛静静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落雨大,水浸街”这段梧州“小城旧事”。

    2014年10月,叶老先生在这所民间博物馆贴出告示,由于种种原因,展厅将于2-6个月内停止营业,听到这个消息,很多市民朋友都感到十分惋惜。展厅每天不但迎来激增的参观者,还有市内某影艺公司慕名找到叶权生,希望能以老东西展览馆作为背景,在闭业前拍摄一部记录梧州市井生活的微电影。参观者们留下临别赠言:

    “看旧事,爱梧州”;

    “岁月如梭独撑难熬,悲壮结业热泪奔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