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 "让我们找到了红色精神家园"
2011年08月07日
8月3日拂晓,一群年轻人踏上了陕西延安的土地。
这是一群来自北京的年轻人——18家中央新闻单位的百余名青年编辑记者。踏上这次新闻“寻根”之旅,他们将体验一段田间生活,经历一次身心洗礼。
“让我们找到红色精神家园”
延安的清晨有些微凉,天也蒙蒙的有些暗。但在枣园和杨家坪这两处革命旧址,已经拥满了各地来的人。
一座座土黄色的瓦房肃立在槐树的树阴下,每个窑洞窗棂的上方都有一颗用木条穿成的五角星。窑洞里头,陈设异常简单,一张床、一个柜子、一张桌子,三两把椅子,此外,便只是白白的墙壁。
这些窑洞的主人, 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
“尽管是第一次来,但没有特别陌生。”法制日报记者卢杰说,枣园、杨家坪都是从儿时起就已烂熟于心的名字。而弥漫满眼的黄土的颜色,让他嗅到了中国革命的乡土气息:“看着这些建筑,踩着这些黄土,就能够感受到当时党的领导人和人民贴得有多近。”
而对新华社编辑许诺来说,延安革命纪念馆让她仿佛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目睹了共产党一步步带领中国走向独立:“延安革命纪念馆,回答了我‘新中国从哪里来’。”
文物的展示,模型的再现,声光电的综合运用,让中国革命的细节鲜活地展现在眼前。“老一辈革命家住窑洞、吃小米,条件极其艰苦,却依然将红色新闻事业办得如火如荼,吸引着当时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去延安。”许诺说,现在的新闻从业条件比延安时期已经好上不知多少倍,作为主流媒体的一分子,更应鉴于过往、资于未来,更好地承担起党员和媒体人应尽的责任。
纪念馆400多米长的展览厅,在青年编辑记者眼里却显得那么短促。在走出纪念馆的一刻,中央电视台记者吴秀芳感触很深:“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寻找红色精神家园已经成为至关重要也极为紧迫的命题。今天,我总算找到了。”惊讶于延安现代化的她,依然被挥之不去的红色印记感染了。
“让革命传统与年轻人更近”
谈及延安行和对青年编辑记者进行三项学习教育的初衷,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顾勇华表示,“青年编辑记者不缺聪明,也不缺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持有不断强化、教育的必要。”
全国“三教办”副主任孙兆华认为,在多元思潮的今天,年轻人对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可能渐渐淡漠,“像张思德、‘抗大’这些对我们而言很熟悉的概念,年轻人未必知道”,因此必须要加强。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这些年轻的编辑记者还要到农家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顾勇华表示,“三同”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大家去体会革命老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发生的变化,面对面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面貌,学习他们的智慧,“看他们干什么,听他们说什么,思考他们想什么”。
孙兆华说,“对很多编辑记者而言,农民、农村、农业可能就是一个符号。”但经过与农民的朝夕相处之后,农民就会变成一个个具体的人,农村就会变成一幕幕具体的场景。
“有了感情,你才会更加用心地去了解他们,才能更加全面地反映他们。”孙兆华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