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诗中之谜《锦瑟》
2011年03月31日  作者:方汉文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亦称《无题》)诗历来被视为诗中之谜,千余年来注家蜂起,众喙不一,评骘几至互为抵牾,为历代诗家所难。要索解其意,我们不妨先看看原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们从常见评注中加以选择和分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一是“真瑟乐声说”。宋代诗人黄庭坚、苏轼等人认为这是一首咏物托志诗,物就是瑟,志即诗人对于音乐的见解,从乐器进而论乐音,是诗的主旨。《缃素杂记》中说:“黄朝英曰: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晓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按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奇迈占,信然。”
    二是“古瑟自沉说”。汪师韩《诗学纂闻》曰:“《锦瑟》乃是以古瑟自沉。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晓梦喻少年时事,义山早负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梦。春心者,壮心也。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已成隔世,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生烟者,玉之精气,玉虽不为人采,而日中之精气,自在蓝田。追忆谓后世之人追忆也。可待者,犹云必传于后无疑也。当时,指现在言;惘然,无所适从也,言后世之传,虽可自信,而即今沦落为可叹耳。”
    三是“青衣名说”。《中山诗话》中说:“刘分曰: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这种专为一人赋诗的说法,赞同者不多,早就遭到胡震亨的反驳:“以锦瑟为真瑟者痴,以为令狐楚者,以为商隐庄事楚、淘,必淘青衣亦痴。商隐情诗,借诗中两句为题者尽多,不独《锦瑟》。”(《唐音癸箴》)
    四是“悼亡说”。朱彝尊曰:“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论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三字,意其人二十五年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意共人必婉约多病,故云然也。”(《李商隐诗歌集解》)
    五是“琴瑟夫妇说”。程梦星曰:“夫妇琴瑟之喻,经史历有陈言,以此发端,无非假借。诗之词旨,盖以锦瑟之弦柱实繁多且多,夫妇伉俪历有年所,怀人睹物,触绪兴思。”(《李商隐诗歌集解》)
    六是“自悔说”。《龙性堂诗话》叶矫然曰:“细味此诗,起句说无端,结句说惘然,分明是义山自悔其少年场中,风流摇荡,到今始知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也。……晓梦、春心、月明、日暖,俱是形容其风流摇荡处,着解不得。
    七是”自伤说“。《李义山诗辑评》曰:”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同持此见的尚有《唐诗鼓吹评注》中发表的如下见解:”详玩无端二字,锦瑟弦柱当属借语,其大旨则取五十之义。无端者,言岁月忽已晚也,玩下句自见。顾其意言所指,或忆少年之艳冶,而伤美人之迟暮;或感身世之阅历,而悼壮夫之晚,则未可以一辞定也。“何焯等人也有相同的看法,论述大致相同,不一一罗列。
    八是”世事身事说“。杜庭珠《唐诗叩弹集》中说:”梦蝶,谓当时牛、李之纷纭;望帝,谓宪、敬二家被弑,五十年世事也。珠有泪,谓悼亡之感;蓝田玉,即龙种风雏意,五十年身事也。近人汪辟疆也曾说过:此义山自道平生之诗也。意指义山个人身世。岑仲勉则说:余颇疑此诗是伤唐室之残破,与恋爱有关,是从世事角度来揣摩诗意。
    九是“感叹无端说”。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全在起句无端二字,通体妙处,俱从此出。……锦瑟一弦一柱,已足令人怅望不说;全似埋怨锦瑟无端有此弦柱,遂致无端有此怅望。即达若庄生,迹迷晓梦;魂为杜宇,犹托春心。沧海珠光,无非是泪;蓝田玉气,恍若生烟。触此情怀。垂垂追溯,当时种种,尽付惘然。对锦瑟而兴悲,叹无端而感切。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
    十是“客中思家说”。这是叶葱奇先生提出的,认为“就通篇来看,分明是一篇客中思家之作”。(《李商隐诗集疏注》)但据吴调公研究,此诗当是李商隐在郑州家中时所作,那么叶氏说法就遇到了考据学上的质疑,有待进一步澄清。
    此外尚有多种解释,如当代学者钱锺书在《谈艺录》中的“锦瑟喻诗说”,吴调公则认为这是诗人晚年在郑州家中所作,是对生平的回顾,哀叹自己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