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元宵词赏析
2012年02月05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牌名为《青玉案》的词,是南宋杰出词人辛弃疾描写元宵佳节的一首力作。
辛弃疾写词爱用典。典故用多了,人们读起来难免艰涩,于是,有人称其词为“獭祭鱼”——就是一味罗列的意思。但是,这首《元夕》,却没怎么用典,在行云流水般的白描中,让我们对南宋首府临安的元宵佳节有了一个如临其境的形象感受。
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那几天,人们通宵达旦地狂欢,白天逛市场,晚上来点灯,到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秧歌等内容,其中的重头戏自然是点灯。这首词刚开始讲的就是赏花灯。
一开头,辛弃疾就把我们带进了南宋元宵佳节灯会的热闹现场。“东风夜放花千树”说明当时灯火之辉煌,如同一夜之间百花盛开,明丽的春光晃得人不由得眯着眼睛往前走。宋朝对于正月十五点灯很重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在正月十五那天在街市上点灯,就连天子也要在那天亲临现场,与百姓同乐。元宵佳节如此重要,光赏花灯当然不够,得来点热闹的。宋时人们对于火药的运用已经比较娴熟,漫天的焰火如同繁星点点,到达最高处又慢慢跌落,这便是词中那句“更吹落,星如雨”。宋人生活闲适而又富庶,元宵节那天,人们还驾着雕花的马车上街观灯,马车已经驶远,街上还残留着浓郁的香气。远处传来阵阵箫音,天上的明月也在淡淡的云彩遮掩下,若隐若现。远远望去,鱼灯与龙灯似乎都动了起来,揉了揉眼睛,想看仔细点,又被人流挡住,找寻不见。
一开始,词人就给我们展示了一片极喧嚣的景象,却在上阕收尾时笔锋一转,留下了一抹淡淡的忧伤。下阕开始,描写元宵佳节那天,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中小姐也衣着盛装,走上街头,在家人的陪护下,一面说笑,一面欣赏着迷离的灯火,寻觅着灯下的人。词人在人群里穿行,偏偏找不着想见的人。找久了,累了,干脆找个安静的地方歇歇。谁料,额头的汗珠还没来得及擦,刚转身,一抬眼,就看到那个熟悉而亲切的身影,浅浅笑着,站在灯火稀疏的地方看着他。是她早就发现了他,故意站在那里等他来找?还是她也一样在焦急地找他,碰巧在这儿遇上?又或许,是上天有意让他们在这里相遇?这都已经不重要。他们就这么相视笑着,相对而立。这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多少青年。有人认为这是他用极盛大的场面反衬自己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形象,寄托自己政治失意后不愿同流合污,孤高自赏的品格。王国维把这种境界形象地比喻为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这已是后话了。
今天,元宵节已经不再如从前那般狂欢。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虽然仍出现在节日里,但早已没了当初的氛围。如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般的美景,也只能停留于文学作品中,早已远离我们而去。每读一次,我就如同做了一场美妙绝伦的梦。梦醒后,我又回归到平淡的现实生活中。(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