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真实心声的韩愈左迁诗
2011年12月28日
古人以右为上,左为下,于是贬官也叫“左迁”。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写过一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云: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这回被下放是因为他上了一道《谏迎佛骨表》。宪宗皇帝要去迎接佛骨,他却直截了当地表示反对。韩愈上此表在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八日,到正月十四日,他就被免去刑部侍郎一职(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蒙恩除潮州刺史”。宪宗本拟判他死刑,幸有人营救,说韩愈言论虽然极其荒谬,还是出于忠心,宜示宽容以开言路;于是宽大处理,把韩愈打发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潮州去当地方官(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地厅级)。
此诗首联两句开门见山,说对于自己的沉重打击来得非常迅猛。韩愈由首都长安到潮州去,要走几千里的路程。此时他已走到距长安一百七十多里的蓝田关,侄孙韩湘赶到这里来看望他,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中的“秦岭”指终南山,首都在山北,蓝关在山南,所以用“云横”二字表明其间难以重返的阻隔;“家何在”则是说全家都被下放,已经尾随而来,不知现在已走到哪里。到第二年即元和十五年(820),韩愈得赦返京时写过一首《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遣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可知韩愈的家小在他本人上路后不久也上了路,12岁的小女儿韩挐死于途中的层峰驿,就地掩埋。
尽管韩愈的处境艰难狼狈,他并没有屈服。诗中最有光辉的两句是颔联:“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这里他仍然坚持自己一贯的主张。韩愈一向排佛,反对佛教的过度膨胀,反对以国家的名义提倡佛教。韩愈关心和考虑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谏迎佛骨乃是“为圣朝除弊政”,有些话非说不可,哪怕会因此丢了身家性命!
到元和十四年(819)四月二十五日,韩愈终于走到了潮州治所,按惯例上过一封《潮州刺史谢上表》,其中有云:“臣以狂妄憨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既免刑诛,又获禄食,圣恩弘大,天地莫量,破脑刳心,岂足为谢!”态度与他在此诗中所宣示的大异其趣。但那是写给皇帝看的官样文章,其中固然可能有真心的认罪,更可能是高压下的违心之论。他要苟全性命,不得不尔;而秘不示人或仅给少数亲近者一阅的诗篇包含了更多真实心声。要了解韩愈的内心世界,还是他的这些诗更加重要而且可信。(顾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