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白居易的佛缘与诗作

2011年08月31日

    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下邽即今陕西渭南县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七七二年),自幼聪慧,五、六岁就学做诗,十五、六岁便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的警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知名长安。

    白居易无论在京在外皆虔诚奉佛并广结僧缘,他有《与僧智如夜话》诗:“门闲无谒客,室静有禅僧”。也常留连佛寺,寄宿禅房,向高僧问道求法。诗集中有《寄明淮上人》、《赠常禅师》、《神照禅师同宿》、《宿诚禅师山房》等诗,皆是记述向高僧请益之事。他还从老僧如禅师处受“八关戒”,成为在家修行的佛门俗弟子。

    白居易在家恪守戒律,好生恶杀,诗集中的《放旅雁》、《放鱼》、《赎鸡》都是写放生之事。每年五月是斋月,全月持斋,有《招韬光禅师》、《仲夏斋戒月》等诗记持斋及因持斋而心身获益之事:“白屋炊香饭,荤腥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招师相伴食,饭后一瓯茶。”“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膻。自觉心骨爽,行起身翩翩。”他还有《斋戒满月》诗:“纱笼灯下道场前,白日持斋夜坐禅。”坐禅入定,是他的常课。有《独坐道场》诗:“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清水一炉香。不论烦恼须先去,直到菩提亦拟忘。”《偶作》诗:“日出起盥栉,振衣入道场。寂然无他想,但对一炉香。”《在家出家》诗:“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他更坚持礼佛读经,到晚年患病,还以能完成礼佛读经宏愿而自感欣慰。写了《欢喜偈》:“眼暗头旋耳重听,唯余心口尚醒醒。今朝欢喜缘何事?礼彻佛名百部经。”

    白居易自学佛法,视宦海升沉、荣名得失为无足介意的身外事,无忮无求,有《遣怀》诗:“回看世间苦,苦在求不得。我今无所求,庶几离愁域。”他甚至视形骸如土木,委生死于造化,有《自诲》诗:“饥而食,渴而饮。昼则兴,夜则寝。无浪喜,无妄忧。病则卧,死则休。”

    白居易自谓“自我学心法,万缘成一空。”其实念念不忘民生疾苦,还是他的未了缘。他当地方官,就力所能及,造福地方人民。在杭州任上,筑堤捍钱塘江水,灌田千顷,确保农业,离任时有《别州民》诗,记州民送别之情:“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在苏州任上适逢旱灾饥荒,他处理得宜,深获民心,辞任时刘禹锡赠诗:“苏州十万户,俱作婴儿啼”。他在洛阳新制一件绫袄,在感觉温暖舒适时,却感叹:“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寒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晚年在洛阳度岁,恰逢“惨淡岁云暮,穷阴动经旬。霜风裂人面,冰雪摧车轮。”他想到“洛阳士与庶,比屋多饥贫”,忧心贫民如何捱过漫漫寒天。

    白居易在洛阳长住十八年,七十一岁致仕,七十五岁也即唐武宗会昌六年(八四七)病逝。卒前二年还捐家财开凿龙门八节滩,有诗并序记述其事,大略说洛阳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只过此,多触石翻沉,船夫必裸足入水,维护船只安全渡过,寒冬之月,裸足入水船夫,号呼饥冻之声,闻于终夜,曾发弘愿有力则救之。适得悲智僧之助,发动市民,贫者出力,仁者施财,终于凿平峭石,使自古险道,一旦变成通途。船夫舟子,永免忍受饥冻裸足涉水护舟之苦。救苦施乐,此岂独以功德福报为意,实为适愿快心。诗的结句是“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以此诗,结合他的一首赞颂佛法的《和晨霞》诗句“宏愿在救拔,大悲忘辛勤”来看,佛家真谛拔苦施乐,大慈大悲,恰是他在承认兼济天下理想失败之后,依然关心人民疾苦,积极为人民做好事的思想动机。佛门慈悲宗旨有益于世道人心,白居易之善念义举,可作例证。(文/朱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