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中国诗歌酒香弥漫始于何时?

2011年08月17日

    作为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产生于西周初期的《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大量关于酒的记述和描写。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诗经》既然最初主要用于典礼、娱乐等场合,那么酒在其中就是不可缺少的。《诗经》305篇,“酒”字共出现了63次,一方面说明,只有在农业生产相对发达、有更多剩余粮食的基础上,大量地酿酒、饮酒才能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人们对酒的认识逐步加深时,酒才可能被大量写入诗歌作品中去。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诗经》中的《风》主要是各地方的民歌,《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如宗庙祭祀)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160篇,共出现“酒”字7次,次数虽然不算多,但酒的表现形态却相当丰富:“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邶风·柏舟》)。一般认为,这首诗抒发的是一位女子自伤身世又苦于无处诉说的满腔的幽怨之情。她坦言:不是无酒可以消忧,也不是没有地方遨游。情到悲时,怨到深处,就是堪称“忘忧物”的酒也不能消除。也有论者认为此诗是表现“贤臣忧谗悯乱,而莫能自远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三)的,但笔者同意前面的解释。“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郑风·叔于田》),则可能出自女性之口,夸耀猎手叔于善于饮酒。叔于打猎去了,不是里巷中无人饮酒,而是没有人能和叔于相比,因为叔于的确杰出。“饮酒”在这里是衡量一个英雄的标志。《郑风·女曰鸡鸣》是一首表现幸福婚姻的诗,极富生活情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妻子说:“鸡都叫了,该起床了。”贪睡的男人却说:“天还没有亮。不信你推开窗户看看,天上星光灿烂。”妻子又说:“宿巢的鸟已经满天飞翔了,你该起来打猎去了。射下来野鸭子和大雁,正好为你做下酒菜。我可以陪你一块喝酒,和你白头偕老。弹琴鼓瑟,我们共享和谐美好。”“饮酒”在这里是幸福生活的标志。

    《雅》105篇,分为《小雅》、《大雅》,共出现“酒”字50次,其中《小雅》74篇,出现“酒”字39次;《大雅》31篇,出现“酒”字11次。大小《雅》中“酒”字出现频率如此之高,说明酒已经广泛地运用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礼仪之中了:“君子有酒,旨且多”(《小雅·鱼丽》),“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鹿鸣》),后来“旨酒”就成了美酒的代称,在诗文中广泛出现。不仅在《国风》里,酒在《小雅》里的表现形态也很丰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小雅·大东》)。诗以南方虽有箕星,但不能用来簸扬米糠,北方虽有斗星如勺,但不能用来舀酒浆讥讽周人。进而诗的作者又以南有箕星缩着舌头张着嘴,北方有斗星在西方举着勺柄向东方,刺怨周王朝压榨东方小民。“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虽是不满压迫的愤激之语,却也充满了浪漫想象,北斗星是由七颗星组成的星座,其状如长柄勺,在想象中正好可以用来做舀酒的酒斗。屈原说:“援北斗兮酌玉浆”(《九歌·东君》),李白说:“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短歌行》),顾况说:“太行何艰哉,北斗不可斟”(《游子吟》),南宋词人张孝祥也说:“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念奴娇·过洞庭》),都是从此中获得的浪漫启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