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或不免有一场夜雪
2011年06月20日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 白居易 《夜雪》
读白居易的诗,有个好处,不太费解,据说连文盲老太太都听得懂。不过,里面的妙处与苦衷,却不一定好懂。看这首《夜雪》,明白如话:已惊讶于被窝枕头的冰冷,又见窗户一片光亮;夜深时分,知道雪又厚又重,时时听到竹子被雪折断的声音。
诗意似乎很浅,表达起来却不浅,是用了番心思的。“已讶衾枕冷”,这是用体温去感知雪,雪在户外,人在户内,但雪的气氛无所不覆盖,连被窝内的人也要感知它的清冷冰寒。“复见窗户明”,于是醒来发现窗户光线明亮,雪光使然,这是从光线感知雪;“夜深知雪重”,想想这夜深时分,雪已很浓很密了,从意识去感知雪;“时闻折竹声”,只听得一竿竿竹子被大雪压断,这是从听觉感知雪。自始至终,未曾出现正面描写雪花的场面。
仅仅是写雪夜吗?非也,我猜想,是写人生的“夜雪”。这首诗写于816年,当时白居易45岁了,贬在江州。白居易是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经常发帖反映民生疾苦,卖炭翁被打白条,他发一帖;看见农夫割麦子辛苦,他发一帖;杜陵的受灾农民还要交重税,他又发一帖,这一帖害得唐宪宗还做了个自我检讨,减免税收。不过,帖子发多了,麻烦也多。终于有仇家打他的小报告:“白居易的老娘是堕井遇难的,他小子却还有心情发‘新井赋’的帖子,分明是不孝。”于是,蒙着不孝罪名的白居易,贬到了江州当司马。
这场遭遇对于40多岁的白乐天来说,犹如深夜一场寒雪,将他竹子般青翠的人生压折了。人生中那些差的际遇,不一定是大风大浪来摧毁你,却是深夜一场寒雪,并不猛烈,却用极度阴冷的方式,逐层加深地来笼罩你,当你还沉浸于人生的欢梦时,雪夜却已将你包围,将你覆盖,将你折断……白居易雪夜坐起,听着刚劲的竹子不愿折腰宁愿折断的抗争声,噼啪,噼啪,心情该是何等苍凉!(据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