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团队的感恩:在这里工作让人有幸福感
2013年06月17日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的青年团队如今已是全国著名的青年先进群体。一群大学生从2007年起,他们没有走出过大山。艰苦、寂寞、微薄的收入……他们就这样做主了自己的青春。共青团中央决定授予鹦哥岭青年团队“全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是什么动力支撑着他们锲而不舍?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在这里工作让人有幸福感、成就感!
记者:你们怎么会选择来到这里工作?来之前有思想准备吗?
王伟峰(河南人,毕业于华中农业生):我抱定了“所学所用”的信念,父母经常教育我说:“你算算,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多少钱,光靠我们给你的那点学费是绝对不够的。”他们还说:“现在最可惜的是好多大学生毕业后所学非所用,这造成多大的浪费,让人心痛呀!”在父母的教育下,我从没想过跳出专业圈去谋求一份工作。现实中,我当时所在的班级,50个毕业生只有我和另一个同学从事了林业工作,其余的同学都是所学非所用,不是选择了某公司当供销员就是进了私企。来之前,我怎么也想象不出这里如何艰苦,到这儿之后我才知道在家能看上电视、打通电话、用上手机、坐上汽车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周微(湖南人,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生):要说我来鹦哥岭,纯属对林业研究的热爱,我是学财经的,但我热衷于环保事业,上大学时就多次参加过学校和社会组织的环保行动。尤其是快毕业时,参加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更加深了我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当听说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面向全国招大学生时,我就报了名。说心里话,我报名还有一种冲动,那就是我爸爸当年在海南岛当过兵,我特别好奇,想看看海南岛到底是啥样,更想在爸爸曾经当过兵的地方工作。谁想来到这里却傻眼了,我一个女孩子,平时要和男孩子一起背行李上山,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不能洗漱,难受无比。在这里,蚊虫叮咬都不算事了,蚂蝗吸人血、毒蛇咬人那可怕劲就甭提多吓人。我本来长得白白嫩嫩的,可没来几天都快变成了黑人了!护肤品、化妆品、漂亮时尚的衣服都和我无缘了,现在整天穿着又闷又热的大工作服,灰头土脸。奇怪的是,我为什么没走,坚持了5年?是因为这个团结的集体!我们之间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你争我吵,有的是友情、关爱、无私的互助和播种收获,在这里我长大了,尽管我所曾经生活的长沙市比这里有更多的诱惑,但我还是选择留下。
陈辈乐(香港人,毕业于香港大学,博士研究生):我来这里,就是为了生态保护,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是世界罕见的,我在与黎苗同胞的接触中,学到了他们的简单和纯朴。同时我教他们怎样识别国家级保护物种,教他们怎样正确捕鱼,告诉他们森林的重要、绿的重要,渐渐地我成了他们的朋友。为了寻找鱼类的新物种,我经常下河潜水,一潜就是一大阵子,别人说我是在玩儿命,我觉得自己是在和极限挑战,为了这片绿,我甘愿奉献生命。
记者: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深山里,你们耐得住寂寞吗?是什么动力支撑着你们锲而不舍?
廖长乐(湖南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5年来,我和同伴们在国际论坛上相继发表了4篇论文。有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这个工作平台,我如鱼得水,可以说,我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上了,这种快乐和成就感是在其他岗位上得不到的!这种所学所用的感觉让我战胜了艰辛与寂寞。
王合升(云南人,毕业于云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当我选择来鹦哥岭工作时,女朋友和我分手了,我心情一度不好。但在这里我很快找到了乐趣,因为我发现了新奇物种,这种科研的突破,让我有了幸福感。我不怕吃苦,怕的是没事做,在鹦哥岭,昆虫需要我、树蛙需要我、黎苗百姓也需要我,当看到本无路的大山中,我们亲手筑起了一条水泥路,黎苗同胞能凭借这条小路走出大山时,我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感到这里可为的事情很多很多。渐渐地我有了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想这种感觉会陪伴着我一生用双脚来丈量大山。
蒋帅(东北人,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应当承认,无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当今在就业上都是有压力的,但我决不是迫于就业压力来到鹦哥岭的,我就是对自己专业的坚持。按我的条件,在家乡找份工作,每月至少有3000元工资,可到这里每月工资才有1700元。但我喜欢,这里像个世外桃源,有我热爱的工作,有我喜爱的集体,过着好像是原始的生活。但我的精神是富有的,我们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永远有新的科研课题,那种享受成果的刺激是多么的幸福和重要,这就是我的不竭动力。
记者:5年的坚守,青春作证,你们改变了什么?
刘磊(陕西人,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来鹦哥岭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和人打交道,做人的工作。当学生时,我是学生干部,虽然也有做人思想工作的机会,但和现在比起来是微乎其微了。首先,不会与人沟通就打不开工作局面,我们深入黎村苗寨劝黎苗同胞别打猎、别炸鱼、别砍树,单纯的说教是不奏效的,逼着我们换位思考,去说服人家。我们从帮助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开始,用真心换真情,比如我们个人集资为他们修路,又比如省下我们的办公经费为他们盖猪圈、修旱厕等等,这种真诚的帮助,架起了与他们交流的桥梁,而这种工作方法又是在学校和书本上学不到的。当我们看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传统的黎苗村寨悄然兴起时,那种兴奋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
王慧颖(杭州人,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生):本来我已在杭州市找了份理想的工作,当银行出纳员,工资高、待遇好,可我为了追求爱情,放弃了这一切,投奔廖长乐来了。如果问5年的坚守我有哪些收获,那我要说:我找到了小时候从书本和电影里才能享受的真正爱情。上大学时我和廖长乐是同学,说实在的,我还没看出他有多好,但来到鹦哥岭,我才真正感受到他有多好,我要说的是:一个对事业用心的男人,才会对他的家庭有责任心,这种男人我跟定了。虽然我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来到这穷乡僻壤,但我的心里很平衡,我以自己的选择向青年朋友揭示了恋爱观。现在我们的宝宝也出世了,双方的父母也过来帮助我们,我们小两口现在是全身心地搞科研了。
米红旭(东北人,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说实话,想挣钱,别来鹦哥岭,来这就是与清贫、奉献为伴。有朋友问我:“一辈子扎在大山,后不后悔?”我说:“人各有志,咱是农家子弟,没有吃不了的苦,我要是想挣钱,当初就去青岛做一个大私企的生物制剂师了。”鹦哥岭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这里是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要做的事太多,恐怕我一辈子也做不完,青春肯定在这里度过了。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能安心在这工作,就是对生态文明的奉献了。如果说,我们来这里改变了什么?我认为,除了改变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择业观。(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