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行万里 情系桑梓——访发明家王永民
2011年08月21日
据统计,世界各地共有3000万人正在免费使用五笔字型输入法。其发明人,南阳市南召籍发明家王永民,也因此被称为“当代毕”、“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
67载春华秋实,自称“一介书生,半个农民”的王永民,发明专利50项,著书立说数十部,盛名远扬,载誉无数,不变的,是他那一片悠悠赤子情。日前,百忙之中的王永民面对来自家乡媒体的关注,热情相待。回顾成长历程,展望与家乡的合作项目,他满怀感恩,侃侃而谈。
励志图强
“我是农民出身”,这是王永民自我介绍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王永民出生于南召县一贫穷农家。“那时候,家里很穷,为给我交学费,父亲把厨房的实木门卸下来卖了5元钱。窗子扒掉卖了两元钱。为了供我读书,父亲不惜一切代价。”王永民说,读书的风气在家族内部由来已久。长辈中,他能叫出名字的秀才、举人多达数十位。
谈及父亲,王永民充满自豪。他说:“父亲是个百事通,木工活、铁匠活、钳工活,样样都做得非常好。我从小耳濡目染,学了很多东西,后来做键盘、做其他发明,基本是轻车熟路,更是根深蒂固的爱好。”
王永民发明创造的天赋在童年时便有所显露,10岁时,他自制10余种捕鼠器具。17岁时,他发明纺纱锭,结构复杂,构思奇巧,齿轮用木、竹以手工制成,居然可以单向转动纺出线来,减轻了母亲纺棉线之劳苦。中学假期,他摆摊刻图章……
初中起,王永明背起行囊离开村子,赶到30公里外的县城,徒步而行足足一天。
高考填报志愿,王永民第一志愿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志愿还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三志愿是清华,第四志愿是北大。当时,中国科技大学被誉为科学家的摇篮,招分全国最高。
在高中毕业典礼上,王永民在千余师生面前,激情演讲:“我有个感慨,翻开物理课本、化学课本,为什么都是外国人的名字和人头像?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发明创造,然后把自己印进课本去?”语毕,掌声雷鸣。
张榜之日,王永民激动万分。他以南阳地区高考第一名的身份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
“那时,华罗庚给我们讲数学,严济慈给我们讲物理,马大猷给我们讲电子学,钱学森给我们讲力学,这些大师级的人物每周都会给我们本科生上4个小时的课。”
艰辛起步
大学毕业,王永民来到辽宁盘锦,在解放军309农场锻炼,种水稻。两年后,他去了四川解放军1242研究所。然而,报到后一个月,王永民因亚急性肝坏死被送往重庆第四军医大学住院治疗,一住就是一年。“我是家中的独子,为了回家孝敬父母,后来就调回南阳科委工作。”王永民说。
从郑州回到南阳,半年间,王永民埋头苦干。不分昼夜搞研究,终于把36键改造成了26键。那年,是1983年。从1978年开始进行五笔字型的发明研究,王永民整整用了5年多时间,亲子制作了12万张卡片,总厚度达12米。
在此阶段,王永民与时任河南省副省长、河南省科委主任的罗干相识相知,并成为朋友。
“1981年,罗干担任河南省科委主任,他提出办公自动化。当时从省里下来一个项目,拨款20万元,建立郑州自动化所,结果一年下来,该所什么事都没干。罗干同志很生气地问,这么严肃的项目,还有人搞吗?”
因在此间,王永民已开始研究汉字输入法,并小有成果,经人推荐,他的方案受到罗干的重视。“1982年6月2日上午9点,在罗干的办公室。我一边解释一边画图,20分钟时间,说得明明白白。罗干同志是高级工程师出身,他听得很明白。他说,我有一个同学在德国搞这个东西,结果没搞成功,没想到永民做到了这么深入的水平。”这一幕,王永民历历在目。罗干立即表态,把账上还有的10万都给王永民。
此后,王永民又陆续发明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98规范王码”、“五笔数码”、“键字通”等50多项专利。
赤子情深
王永民是一个成功的发明家、科学家,却并非成功的商人。他说:“钱,不是我奋斗的唯一目的。”王永民为人真诚善良,尤其懂得感恩,他说,一定要清楚自己是从哪里走过来的,为什么自己能够走到今天。
虽然王码的普及率很高,但是,王永民并没从中获利,支持王码集团持续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外。“中国的计算机发展比较晚,需要我们这些人做出无私的奉献。外国人想用,对不起,拿钱来”。
王永民更看重的是南阳。他到联合国讲课,手里拿的,是一套五笔字型教材和故乡的一包黄泥土;他以稿费收入投资家乡农村,建成一座三层楼共39间教室的小学。2002年春天,王永民回到这所学校,在五年级的一个班级,他深情地对同学们说:“你们将来可能会在北京,可能会出国,但不管在哪儿,不要忘记自己是河南人。”
如今,67岁的王永民正在研究一项儿童益智游戏机——汉字跳字数字机。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说:“如果要谈论个人的贡献,那么我最大的贡献就是参与了汉字渡过世纪难关的科研项目,并发明了五笔字型。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推广,这个发明已经造福于社会,解决了汉字输入的速度和效率问题,使我们的汉字没有走入时代的死胡同。在一场伟大的科学活动中,我扮演了有用的角色,这是我的荣幸,我没有虚度此生。”(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