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辛亥革命大事记

2011年10月05日

    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和各省宣告独立,这个导致清朝帝制覆灭的全国性革命浪潮,史称辛亥革命。但1911年的事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20世纪初年勃然兴起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高潮的表现,因此,辛亥革命时期又是泛指这场民主革命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而言的。

  一、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20世纪初年,比起半年前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大地上沉寂得仿佛要人窒息。这是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迹象,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就要席卷古老的中国大地。资产阶级革命派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集结革命力量,准备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1.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推行所谓的“新政”,企图苟延残喘。兴办学堂和奖励留学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从新式学堂出身或留学归来的学生接受了资本主义“西学”、“新学”的熏陶,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青年被培养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少人实现了从封建文人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出现给近代革命事业提供了一支新的力量,他们的爱国思想日益发展,逐渐以各种方式为振兴中华而积极行动起来,逐步从爱国走向革命。

  1900年以后,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以及孙中山和革命派的共同努力,在国内外掀起了出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翻译著作,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摧残破坏下,这些刊物有不少被迫先后停刊,但民主革命思想汹涌澎湃,不可遏止,此报停,彼报出,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在创办报刊的同时,革命派还建立了自己的印书馆,如镜今书局、东大陆图书局、国学社等,印刷革命书报。作新社、广智书局、商务印书馆、大同书局也竞出新书。由革命派编撰和翻译出版的革命书籍,不下百数十种。它和革命报刊一样,不胫而走,畅销国内外,在传播革命舆论,激发民族革命思想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缩小了保皇派的市场,扩大了革命阵营,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为众多革命小团体的出现以至同盟会的成立,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预示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就要到来。

  2.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随着民主革命队伍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国内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1904年前后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同盟会成立前的众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除孙中山在国外较早创建的兴中会外,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是湖南的华兴会、湖北的科学补习所和浙江的光复会,而华兴会的创建者黄兴又是当时最有威望的革命领导者之一。

  黄兴出生于地主家庭,190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两湖书院。1902年春,声势显赫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把这个“高才生”选派去日本留学。1902年11月,黄兴在东京与好友杨守仁共同创办以译文为主的《游学译编》,传播民族民主革命思想。1903年春,黄兴回国,6月回到故乡长沙,借在明德学堂教书为掩护,鼓吹民族思想,暗中策划革命。

  1903年11月11日,黄兴以过30岁生日为名,邀约陈天华、秦毓鎏、章士钊等十多人,商议筹设革命团体等事项。会上决定成立华兴会,对外则声称集股筹组“华兴公司”,以“兴办矿业”。1904年2月15日,华兴会在长沙正式成立,公推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华兴会很快就发展到五六百人。黄兴积极与军界和会党联络,筹备长沙起义。由于缺乏经验,长沙起义计划泄露,10月26日黄兴潜出长沙,逃往上海。大批华兴会骨干纷纷走避东京,为同盟会的成立直接提供了领导和群众两方面的条件。

  1904年7月3日,武汉军、学两界30余人集会,科学补习所正式成立,吕大森任所长,胡瑛任总干事,宋教仁任文书。

  当两湖地区资产阶级革命派相继创建革命组织并积极开展活动时,江浙地区的革命党人也积极联络会党,策划革命活动,1904年冬在上海成立革命团体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

  除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几个规模和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外,1904年前后国内各地还陆续成立了其他一些爱国团体和革命小团体,如上海的旅沪福建学生会、对俄同志会、上海青年学社,安徽陈独秀等人组织的励志学社,广东有朱执信等组建的群智社,等等。1904年前后国内革命团体的大量涌现,预示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即将来临。

  3.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革命小团体的涌现,尽管数量众多,却难以采取足以推翻清王朝的大规模集中统一行动,形势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最孚众望的革命领袖出面,把各地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将革命运动有力地推向前进。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由于首倡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国内外革命青年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自然成为众望所归的共同领袖,成为足以团结各方面革命力量的中心人物。革命形势的急速发展,革命知识分子作用的明显加强,使孙中山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孙中山流亡海外,心向祖国,密切注视着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不断探索着革命前进的道路。孙中山不仅为建立统一革命组织扫除了思想障碍,准备了明确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而且联系和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总结出了建立统一革命组织的经验。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到达日本横滨,很快就前往留学生集中的东京。在东京,孙中山找到了留学界享有很高威望的黄兴,商定与华兴会联合的问题。孙黄会见确定了兴中、华兴等会联合建立全国性革命政党的决策。7月28日,孙中山又与华兴会的骨干宋教仁、陈天华等会谈。会谈中,孙中山始终着重地强调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对革命发展的重要意义。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和黄兴派人分头邀请各省倾向革命的留学生,在东京举行建立同盟会的筹备会,商讨组建统一的革命组织问题。到会的有70余人,包括来自17省的留学生。会上,孙中山、黄兴等先后发表演说,分析当时形势,痛陈革命大义,阐明进行革命的方法和组建统一革命组织的必要性。经反复磋商,最后确定组织名称为“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举行正式成立大会,到会的有百余人。大会一致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选出黄兴任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协助孙中山筹划一切,主持本部工作。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最初就是十六字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26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明确阐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以孙中山为领袖的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诞生,使全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指挥中心,成为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新起点。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