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唯一获得特批逝世后土葬的中央领导
2015年5月27日
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南京辞世,享年80岁。对许世友的丧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均未涉及遗体究竟是土葬还是火化?
早在1956年,中央领导人就在传阅着一份关于领导人实行火葬的《倡议书》。在这份《倡议书》后签名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康生、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董必武、邓小平……
不久,当《倡议书》传到许世友手中时,他不仅没有签名,还找到毛泽东,表示自己对火化的不理解。
许世友是出了名的孝子。每当做错事,他便会跪在母亲面前痛哭流涕认错。自参加中共军队红军后,他睡梦中常常因思念母亲而泪流满面。其部队两次路过河南新县敌占区的家乡,他都冒险回到家中探母。
1952年,许世友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他曾请假回家看母亲。此时,离他1932年那次回家,母子二人已有20年没有相见了。
1957年冬,已是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又一次回家。此时,许母已是78岁高龄。
1959年,许母已经作古。许世友跪在母亲的坟边,喃喃自语:“娘,忠孝难全,你老人家健在时我未能服侍你,我死后,一定来为你守坟。”
1979年10月,许世友决定死后回到母亲身边,他有了土葬的想法。于是,他给大儿子许光写了一封信:“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
1982年,党的十二大决定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邓小平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许世友被选为副主任。此后,许世友便从北京西山搬到南京中山陵8号定居。
1985年刚过元旦,许世友就交代秘书给中共中央写报告,说自己来日不多,对组织别无他求,要求中央在他死后实行棺葬,理由是自幼参加革命,报效生母不足。活着尽忠,死了尽孝,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病情一天天恶化,他经常在朦胧中询问报告是否有了回复。
许世友的报告送到北京,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领导传阅。1949年后,除了任弼时没有火葬,还没有谁要求土葬?谁也作不了这个主。最后,报告送给邓小平,请他拍板。
邓小平了解许世友,他思前想后,最后感到许世友毕竟是许世友,全国只有一个,便在报告上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开国上将许世友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在南京军区总医院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80岁。
10月26日,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小平委托赴南京军区,郑重传达邓的意见。他说:“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许世友这次土葬,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
说到这里,王震拄着拐杖站起来,用手指指诸位将军,幽默地说:“我们这批老骨头,再也甭想领到这种通行证喽!”
10月22日许世友刚辞世,南京军区就派出工程机械连到许世友家乡河南省新县许家村的墓址,开挖墓穴,迎候将军魂归故里。
11月7日23时,护送灵柩的官兵突然接到整装出发的紧急通知。护送灵柩的负责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范志伦11月8日零时举起右手用力一挥,朝灵柩车队低声命令:“出发。”
11月9日凌晨,车队抵达新县许家村。由于事先没有通知任何人,抵达时又是半夜时分,所以,没有任何人迎接。清晨6时,葬礼低调举行。
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范志伦站在一个山岗上的墓穴前简单地讲了话,并宣布入殓仪式开始。全场肃立,向死者致哀。这时,10多名士兵和民工用3根木柱在墓穴上支起一个三角架。8根粗尼龙绳从顶端挂下来。一口楠木棺材从解放牌卡车上被缓缓吊起,再慢慢移进墓穴。
在这口约1000公斤重的棺材里,死者身着一套老式军装安卧在褪了色的黄军被上,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整个葬礼神秘、简单、匆忙。没有鞭炮声,没有哀乐,不准拍照,不准录像,也不允许一个记者在场。被允许参加入殓仪式的人严格控制在200人内,每人胸前挂着一朵小白花。
许世友的坟茔紧靠其父母墓穴,了却了他死后尽孝的心愿。墓穴没有任何修饰。当时中央规定,不许设墓碑。由于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的反映,一年后,王震提出,为许世友竖一块花岗岩石碑,知名画家范曾手书七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到墓前瞻仰的人们,暗地里传说着许世友的墓穴中存放着几件宝贝。这确有其事,也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寄托哀思,在灵柩里放了几件物品:许世友生前戴的奥米茄手表,天天收听的半导体收音机,一瓶茅台酒,一支心爱的猎枪及100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