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佛教古籍修复进度缓慢 修复人才短缺是保护瓶颈

2012年06月25日

 

    2012年6月23日上午,“佛教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正式开幕。会议研讨内容涉及中华古籍保护、终南隐士文化、舍利文化开发过度、寺院商业化过度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批评的同时,与会专家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过云楼”藏书的争议让古籍保护成为文化界热点,在此次会议上,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王红蕾在会上指出,和古籍破损速度相比,古籍修复进度极其缓慢。

    据统计,我国有1000余万册古籍需要修复,目前全国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约100人,完成修复需要1000年。古籍修复人才短缺与人才流失,是我国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瓶颈,面对浩瀚的待修复古籍,古籍生存状况的改善和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仍然任重道远。据统计我国现存古籍总量500万部,5000余万册件,大部分收藏于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单位。这其中佛教古籍约占10%。因此,如何保护和利用佛教古籍是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工程。从2007年开始,计划用3到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的基本情况,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古籍数字资源库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改善古籍收藏条件,培养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国古籍得到全面、科学、规范地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