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佛教文化与龙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2014年08月18日

    龙在中国的出现已经有很久的历史,龙在上古时代具有原始宗教的意义。《礼记》载有麟、凤、龟、龙四灵之说。《左传》文本曾出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之说。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不难发现,从原始社会的发展延伸到唐朝以前,龙在中华本土一直被作为神圣崇拜的对象,龙是华夏祖先的图腾。在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佛教文化与龙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龙在梵语中被称为“那伽”,外表长身无足,又译做“龙象”,一般用来形容诸阿罗汉中修行最勇猛者。《大集经·须弥藏品》记载:“善住龙王为一切象龙王,婆难陀龙王为一切蛇龙王,阿耨达龙王为一切马龙王,婆婪那龙王为一切鱼龙王,摩耶苏婆帝龙王为一切蛤蟆龙王……”《智度论》释为“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梵文中本来是没有“龙”的专用词的,而是把“龙”和“象”用一个词来表示,叫做NAGA,在印度,象是最古老的图腾,“龙”和“象”混合建立了包括释迦部落在内的“象龙”王国,成为印度的宗教统治中心。“象龙”王国为首而与之联盟如《大集经·须弥藏品》中的“蛇龙”、“马龙”、“鱼龙”、“蛤蟆龙”等。因为水中龙的力量最大,陆上象的力最大,所以以此为喻。在佛教中,龙是护法神之一,在佛教经典如《孔雀王经》、《大云经》、《僧护经》等经中,均载有龙王护持佛法的案例。

    《华严经》有云:“有无量诸大龙王,即如毘楼博义龙王、娑竭罗龙王等,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从佛经所记载的内容来看,龙王具有兴风布雨的神通,与中国民间传说相吻合,由此可见,民间百姓所盛行的求雨祈龙王的风俗,与佛教有着不解的渊源。

    “龙女”一词大家并不陌生。龙女最早是从佛经故事里走出来的,《妙法莲华经》中记载:“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法苑珠林》中也记载了关于龙女的故事,菩萨“受彼乳糜”(接受当地信众呈献的参有牛羊奶的米粥,端到尼连禅河时,这个龙女便“从地涌出”)。

    在民间传说中,龙女则是一个很唯美的传说。相传在观音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即善财童子和龙女。龙女是东海龙王的女儿,一天从龙宫偷跑到人间,化为渔家女,在海边的一个小镇上看渔民的“闹鱼灯”,不巧身染茶水,龙女急忙奔赴海中,在奔海的途中变成了一条大鱼,被两个打渔的小伙子捡到了,扛到街上叫卖,一旁路过的菩萨看到后,派善财童子以香灰化为碎银,将这条大鱼买下,并扛到海边放生。龙女回到龙宫之后,却遭到了龙王的痛骂,被赶出龙宫,大慈大悲的观世音得知龙女无家可归,就派善财童子将龙女接到自己身边,做了侍女。

    在中国古建筑屋顶上、屋脊上随处可见龙的图案,这样的古建筑最为常见的地方就是皇宫和寺院。一提及皇宫,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紫禁城。紫禁城建筑的主要花纹图案都是龙和凤。不仅仅是皇宫如此,寺院建筑图腾也会沿用这样的龙凤文化,如四川平武报恩寺、湖北荆州开元观祖师殿等建筑都采用的龙凤文化的图腾。绝大部分寺院的古建筑一直延续着这种风格。中国古建筑屋顶上的龙纹,它的前生是汉代鸱尾,如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的鸱尾是元代所制,其建筑样式是仿造唐代的鸱吻,已经是龙首的形态,且张口吐脊,鸱吻的上部雕刻着五条小龙。很多寺院的香炉也会应用龙的元素,如广州光孝寺伽蓝殿前的香炉,为多角棱形的塔层香炉,每层的棱角处都有一条翻滚的龙,龙嘴大张,在最顶层的几条龙,嘴上分别挂有风铃,这种龙文化艺术的传承多半也只能在寺院见到了。

    佛教文化和龙文化的融合还在更多的地方得以体现,除了寺院建筑之外,法器上也有龙文化的影子,如斋堂前的木鱼,多半是龙头鱼尾,材料选用空心木质,悬挂在梁柱之下,僧人上殿过堂均会打此木鱼,教内称之为“敲梆”。

    龙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性,为民族寄托希望,佛教文化与龙文化的相融合,无不说明着佛教文化与华夏文化关系的和谐,这种文化符号如同佛法一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来源:《圆音》杂志 作者:释悟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