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藏地擦擦 用泥巴捏制的虔诚

2013年11月04日

    在药王山背面的巷子里,70多岁的达珠靠在墙边,认真的给身旁的擦擦刷着金色的漆。在阳光的背景里,达珠那双充满岁月痕迹的手缓慢而又坚定地掠过那一排排小小的擦擦,像是在弹奏一曲关于时光的奏鸣曲,舒缓而认真。

    她说,她已经在这里干了许多个年头了,每天从早到晚,来来往往的行人走过她的身边,丝毫无损于她与擦擦的亲密生活。或许,当几千年前,从古印度传到青藏高原的那一刻起,擦擦,这种用泥巴捏制的小东西,便与藏民族和藏传佛教有了最紧密的关联。

    擦擦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指的是一种模制的小型佛像、佛塔等。它是从古印度石板塔腹内置放圣物的装藏风俗演变而来,以凹型模具填入湿泥等材质,压制成型脱范而成。这种制作手法决定了擦擦的体积一般都不大,从目前所见来看,大不过盈尺,小的仅和拇指甲差不多,微巧精妙,让人爱不释手。藏传佛教具有强烈的实践主义倾向,全民信教的藏族人民把他们与生俱来的无比虔诚和聪明才智都倾注到佛教艺术品的制作中去,态度严肃认真,视同神圣,绝无敷衍应付之作。因此,擦擦虽小,但大都制作精美、造型严谨、刻画微妙,称得上是微型的雕刻艺术珍品。

    制作擦擦首先要制作模具,即藏族人所说的“擦什贡”,模具材质一般为铜、铁、陶、木等。第一步是制作“雕母”,也就是与将要制作的擦擦图像完全一样的原型镌刻品,再用此雕母翻砂制作出与其凹凸完全相反的一件或若干件模具。

    模具做成后就可以用来压制擦擦了。在制作时,将软泥填入模具中压成泥胚,晾干后取出即可。造型大致有两种:一是塔形,其上有佛像及各种变相;二是砖形,印有佛像和经咒。单模具制作的擦擦呈浮雕形制,双模具制作的则为圆雕。此外,还有用几件模具在同一块泥上,经多次压制成型的擦擦。这些泥制的擦擦其实并不结实,不易保存,因此一般在泥胚制成后还要进行焙烧,使其变成陶质,这样制成的擦擦就会既坚固又美观。制作擦擦的泥质也有很多讲究,最常见的是普通的泥土,稍好一点的则用阿嘎土、炼泥或掺有香灰、纸浆的泥土制成,考究的则在泥土里掺进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等的粉末,以示贵重,这些都统称为“泥擦”。另一种是用藏药和泥土混和或用多种纯名贵的藏药炮制而成的“药擦”。此外,还有用圆寂的高僧、活佛或自己父母亲友的骨灰掺入泥土制成的“骨擦”,以及将以盐巴、藏红花等珍贵药品进行脱水处理出的圆寂大师的体液混合泥土制成的“布擦”(“布”在藏语中意为法体)。

    制作擦擦的泥土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因各地土质不同而使擦擦颜色各异。擦擦制成后,有的还在外表施以彩绘,或重彩渲染,或单色轻敷,显得丰富多彩。再有一种就是在表面罩以金粉,成为泥金擦擦,或彩绘、泥金兼而用之,给人以富丽华贵的感觉。

    制成后的擦擦,还要经过开光方能成为崇拜对象,否则只能算是普通的艺术品。开光仪式的过程必须按照严格的宗教仪式进行,须由经过灌顶、闭关的僧人,在执事的主持下共同完成开光请神安住的法事活动。

    擦擦流传到现在,已经成为藏民族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小东西。在藏传佛都中,擦擦是积攒功德,消灾祈福的圣物,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有些则直接置于寺庙,修习的岩窟或“擦康”,“门塘”内,而在生活里,我们还可以在山顶和路口的玛尼堆处见到它的身影。

    实际上,擦擦早已融入进藏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在藏族民俗里,绕着摆放擦擦的“擦康”、“门塘”顺时针正转巡礼一周圈,就等于向无数尊佛、菩萨叩拜了无数次。除此而外,人们还会将擦擦放在随身佩带的嘎乌内,以便随时随地地观想礼赞。而在古代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员,还会把内含擦擦的嘎乌戴在发譬中,以作为官位等级的标志。

    如今,擦擦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用品,很多藏族同胞若是有了闲暇时间,便会去买几个擦擦,然后放置在药王山的山壁上,或是色拉寺的后山上。当然,还有很多地方,或许不经意间,就会看到有人嘴中念念有词地把一枚小小的擦擦放在某处地方。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外界总会以神秘、奇特来形容高原西藏的生活与文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