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寺石窟:北山烟雨中的千年佛像
2013年10月21日
北山寺在西宁北郊湟水之滨,所谓“北山烟雨”,原是西宁八景之一。这个山因赭红色山崖层叠,远看好像是土楼矗立,所以又叫土楼山。北山寺石窟存有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壁画和露天金刚,是古代的佛教遗迹,也是研究丝绸之路南道的珍贵资料。
北山寺石窟依山势而建,分西、中、东三个部分。西面是近代庙宇建筑,庙宇后面的红色陡峭山崖上,开凿有一部分洞窟,俗称“九窟十八洞”。站在崖脚下,抬头仰望,只见半崖之间,群洞凌空,云护岚障;陡壁上方,危岩突兀,殿宇高挑,朱栋悬饰。山崖之间,栈桥接连;曲径幽通,殿中有洞,洞内套洞,殿宇楼阁洞窟融为一体。有的深数米,内有现代佛、道教塑像,因长期烟熏火燎,已看不出古代壁画等遗迹,这些洞窟的开凿年代还有待勘察和考证。
在中部洞窟群与东部洞窟群之间,有一段向外突出的崖体,根部略大,上面逐渐小,宽十多米,高到数十米。近看,层次分明,像一幢危楼拔地而起;远看,犹如一座宝塔巍然根植于大地;再观,又好似一尊昂然挺立的金刚天神。这就是土楼山有名的“露天金刚”,曾有青海学者赵生琛先生对此介绍说:“利用笔直的崖壁雕凿成的两尊露天金刚(亦叫天王),当地群众叫闪佛,意即从山里闪出来的佛像。两尊金刚中,西面的一尊因自然塌崖而破坏,只辨东侧轮廓;东边的一尊仍完整地矗立着,金刚高约二、三十公尺,远看似土塔,详细观察,头、身、下肢及五官隐约可见。金刚雄伟粗犷,具有唐代风格。”
东面是洞窟集中的地区,利用红粘土和石膏的自然层次,在山崖上开凿了三层洞窟,其中一些洞窟中保存有古代佛教壁画。
东窟:长方形,高1.2米,宽2.6米、深2米,东、西、北三壁和顶壁绘有佛像画,为三世佛、千佛、比丘、弟子等,壁画的色调以丹青为主,具有唐和五代风格,洞窟内塑像虽已无存,但头部和背部隐约可见。
中窟:正方形,高1.6米,宽、深各2米,只残存北壁壁画中之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其余均剥落。壁画色调以石绿为主,颇有隋代风格,洞窟内也有塑像的头和背的痕迹。
西窟:长方形,高1.2米,宽2.5米,深2米,东、西、北壁仅有草泥痕迹,壁画已脱落,只残存顶壁的千佛莲花藻井图案。这组壁画由四个同心圆组成,把每个同心圆又分成若干个格,每格一尊袒胸露臂的坐佛,四隅为忍冬角花,其绘画有佛教密宗风格,时代稍晚,大约是宋元时期。(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