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教的道与德?
2012年04月23日
老子所说的“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宇宙”是由“道”演化出来的,有了“道”才生成 “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 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正如《道德经》(二十五)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的道书又认为:先有“元气”,后有“宇宙”,并将“宇宙”分为“混元、洪元、太初”三个不同的大的世纪。“道”又是指太空之“空”而言,缘它是无形无象的,故经书上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德”和“道”是一个整体,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德 ”在道经中说:它是从“道”中分化出来的,而万物化生都必须有“ 德”;因为“道”是总体,“德”是个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着共性与特性的关系。道教认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所以道教中人 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其信仰及行动的总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又要积德,故“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说 “教理、教义”中的基本原则。《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其含意就是:自己做了有益之事而从不居功者为“上德” ,天地对万物抱着听其自然而不主宰者为“玄德”,能将正义之事坚持而始终不 变者为“常德”。《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而更要积德。《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说,凡是符合“道”的准则的,便是“有德”;凡是违反“道”的准则的,便是“无德”。《西升经•序》云:“道之在我谓之德”。按照“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强调,修身、治家、统治天下,都应该修道,从而使“道普德溢”,以达到太平和仁爱。道教将“德”按态度区分为“阴德”和“阳德”二类。所谓“阴德”,是指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谓“阳德”,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阴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