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用道家思想调治焦虑抑郁

2014年10月17日

    焦虑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病”,有人甚至说当代就是一个“焦虑的年代”。焦虑是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事物、情境作出的一种特殊反应,是一种带有烦躁郁闷等不愉快色调的适应行为。当一个人在事实上或在观念中,觉得面临困难、处于逆境、遭到不幸,自认为将有强大得无法克服、无法逃避的危险,对即将来临的危险、成胁、灾难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对需要付出特殊努力的事情,无法预计其结果,或予以解决,因而产生无能为力的苦恼,引发心理紧张,或者觉得前途末卜,未来一片黑暗,总是觉得有失败的可能,这就是焦虑反应。

    在人生征途上,时时处处都面临着选择,充满了竞争,当面临危险或威胁时,焦虑是人们所表现的最普通的情绪反应,特别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对将来必要的担心和考虑是应该的, 适度的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过度焦虑才会成为一种疾病。而且,焦虑症者的焦虑不是来自现实环境中真正存在的实际危险,而是杞人忧天似的虚无空想。处于焦虑状态时,人往往易怒、紧张不安,有恐惧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下降、难以入睡、失眠,常伴随的身体症状包括: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疼痛、出汗、消化不良、肠胃功能紊乱。

    让我们尝试以道家顺应自然、反对主观妄为等思想对上述不合理信念进行调治。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以及万事万物的发展都受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和内在的力量所统摄,这种内在的规律和力量就是“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但万事万物却无不由它生之成之。人们若能持守大道这种自然无为的特性,则万物自可从而化之——“万物将自宾”。故老子告诫人们,必须顺应自然之道:“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里所说的“不敢为”、“无为”不是畏首畏尾、无所作为,而是不主观妄为,顺势而为,仰仗和依赖众人之力而为,如此,才能让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发挥各自的优势、长处和特点,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这也就是《老子》第三章中“为无为则无不治”的道理。行为主体“为无为”,倚众人之力,顺事物之势,才能够达到“无不为”、“无不治”的结果。 

  这就告诉人们,万事万物的发展均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受到诸多外在条件的制约,任何人都不能无视这些规律而强作妄为。必须摒弃从主观自我出发的“必须”“应该”的偏执信念,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不可能按照个人的主观意愿发展,更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转移。

  顺应自然的另一层含义是万物各有其性,庄子就告诫人们说,万物有其特性,各人也有自己的长处,因而统治者不应该让众人做同样的工作,他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是之谓条达而福持。”鱼有水才能生存,而人在水中却要被淹死。他们相互各有特性,好恶本来就不相同。根据这一认识,《庄子》进而提出了“安其性命之情”的主张,要求人们根据各人的不同特点而从事不同的工作。汉代的道家杰作《淮南子》亦精辟地阐述了“各有所适”,“物各有宜”的主张。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局限,必须顺应万物之性而为。不可能凭一己之力而事事遂心,

  这就启示我们,虽然我们应该努力追求优秀的工作表现,努力实现行为的目标,但是,为各种主客观因素所决定,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不可能被每一个人所认可,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完满的,有缺陷的,试图让自己在每一信领域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被别人视为最杰出、最有价值”或试图“得到每个人的爱和赞许”等想法是极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任何个体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朝着这样的目标盲目努力只能落得身心疲惫、自卑自责,陷入对失败的恐惧之中。

  唐代著名道教学者司马承桢曾在《坐忘论》中告诫人们要善于估计自己的能力,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做事:“不任非常之事,事非常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敝于形神”;“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可悲的是,世人往往只知道不顾一切、贪得无厌地赚取财富或谋求名利地位,不懂得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故司马承桢警告说:“财有害气,积则伤人”,“不以名害生,不以位易道”。他开导人们说,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用品好比渡海时所必需的船舫,渡海完毕则不须留,“虽有营求,但不可生得失之心。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求物而不贪,物得而不积,则无忧无失,自无烦恼,

    这些话语启示人们,人虽然需要营求衣食住行,但它们只是为人的生存和健康服务的工具,如果为了谋求这些身外之物而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不是反客为主,得不偿失了吗?人享受物质财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人获得物质财富的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财富对人的价值更是有限的。俗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三钟;广厦千间,夜眠七尺。但是,人却有着追求精神升华的无限空间,有获得精神愉悦的无数种方式,有享受精神财富的广阔天地。在人生道路上顺应自然、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特有的条件和周围环境来安排自己的人生,才能获得身与心的和谐、人际之间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保持身心的健康。

  放下执着,顺应客观规律而为,顺应时势而为,顺应外在的条件而为,顺应自我的特性和能力而为,体味工作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寻求工作过程中的快乐和意义,忧心忡忡的焦虑也就会离我们远去。